刘邦退回,一众人等神情慌乱,紧张不已。刘邦蜷缩一团,捂着脚说:这些小兔崽子,射中我的脚后跟了!他怕军心不安。第二天,又起身巡行各营,明示各部:我刘邦什么事没有,大家放心吧。
两位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此时此刻打急眼了,在鸿沟这地儿如同少年街头斗狠,盘子、桌腿、刀子、石头,抓住啥用啥,恨不能一板砖拍死对方。这一幕从此定格在了历史时空之中,让后人时常唏嘘不已。
时间快进数百年,历史的车轮推动华夏进入了另一个恢宏盛世。大唐诗仙李白特意来广武寻古,脑中再现楚汉两龙鸿沟相会场景,思潮涌动,挥墨写下一首《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摘抄如下: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伊昔临广武,边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西晋狂生阮籍也曾登临广武战场,追忆往事、指点江山,竟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真是颠狂之人。李白嗤笑阮籍,在这里不得不赞一下李白:说的好,讲的对!
再将思绪回到楚汉东部战场。十一月,楚、汉大军相持于齐地,分别驻于潍水两岸,双方战将都是赫赫威名。汉军主帅韩信,曹参为副。韩信自领军出战以来,未曾有过败绩,战项羽于京索,举兵灭魏、赵、代三诸侯国。楚军虎将龙且,是项羽麾下四大骁将之一,战场立功无数,攻灭黥布九江国。但龙且在项羽帐下一直憋屈得慌,是龙得盘着,是虎得趴着。定陶之战,项它主将他副将;攻战九江,项声主将他副将;攻击彭越,项冠主将、周兰副将他裨将;这次入齐作战,项它大将、周兰亚将他任裨将。外行制约内行,身上的链子从没摘除过。冲锋陷阵是他龙且,发号施令是项氏宗族,有功归项氏,有过自己扛,那是一肚了的不开心。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闹得他这个楚军枭将没打几个像样的胜仗,浑身的法术却请不得神、降不得妖,英名扫地。
这次楚军对阵韩信,有人献言:汉军远来齐地,必欲急斗决战,不如深壁高垒坚守不战,令齐王派人进入济北、临淄等地,联结齐地旧部反汉。齐人听闻齐王仍在,必然群起响应,如此韩信必败。
周兰闻言说:不错。
项冠点头说:此计甚好。又问:龙且将军觉得如何?
龙且听不得项、周两人哔哔哔、哔哔哔在这儿坐而论道,如同被人念了紧箍咒,头疼不已,坐不安席。
龙且站出来说:韩信?不就是楚军原来的一个小兵卒嘛,受胯下之辱、吃漂母之食,有什么可怕的?!不出营作战,我们有什么功劳可言?主动出击,打胜了,齐地一半就归楚国所有。打,必须打,不守!
项它虽然是主将,但明白自己的定位。项羽任他为主将,主要目的是节制龙且而已,真正战场用兵,还得龙且拿主意。于是同意龙且的主张,大军运动向前,作出进攻态势。
韩信出兵应战。韩信用兵不愿意敲牛皮糖,一点一点地剋。他善于大兵团作战,一战定胜负、速战速决。韩信令士卒悄悄潜伏到潍水上游,夜里用沙袋于河中筑坝,拦截住上游来水。早上再看潍水,只剩下干涸的沙滩。
第二日,韩信作战前动员,引兵过潍水滩地,前出与楚军列阵对战。战至日中,汉军不敌,边战边退,撤回潍水西岸。龙且看得清楚,大喜,对左右说:怎么样,韩信就这点能耐,就这么点胆量。全军集合,追杀韩信军!
楚军全线追击,前军渡至潍水西岸,紧咬汉军不放。韩信指挥大军于滩头反击。龙且率中军拥入潍水河床,奋力向前冲杀。
见时机已到,韩信令士卒掘开潍水上游沙坝。只见大水奔腾而来,将楚军截为两断。河中的楚军慌忙四散登岸躲避。
韩信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围杀西岸楚军殆尽。
河东岸楚军大骇,干着急却不能渡河。虽说时值隆冬,水量并不多,且河水也不太深,蹚水或许能过河。但是别忘了这是数九寒冬的天气,零下好几度,纵使蹚水过去,不用敌方来攻,自己就先冻麻在了河岸边。
大家还别不信。听经历过类似情形的指挥员讲,北方野外行军最怕什么?怕涉水过溪流!大家脱鞋、挽裤腿,过河,之后再擦干,穿上鞋袜,烤火。就现在这种条件下,每次都有冻伤脚趾的士兵,严重的甚至截肢。冬天流动的溪水,那和刀子没什么两样,湿漉漉的皮肤遇到寒风,全裂成口子,手脚短时间就失温冻伤。所以,二千年前的潍河岸边,东岸楚军只能无奈看着对岸的兄弟被汉军一个一个砍杀,继而转身逃命去了。
汉军挟战胜之威渡河追击。曹参、灌婴各率一部对齐、楚军穷追不舍。齐王及其国相、守将死的死、逃的逃,士卒纷纷缴械投降。
田横得知齐王广战死,自立为齐王。转瞬间灌婴骑兵赶到,田横所部又被击败。田横已无立锥之地,率部投靠了彭越。
齐地全境为汉所有。
这次战争,决定着楚、汉战争走向。这里先说点个人的疑惑,楚军潍水战败,到底是谁的过错?史书上虽记载龙且坚决要出兵,细节描述得也很翔实。但是,此战龙且死,项它生,楚军高层决策情况只能由项它事后单方来描述了,龙且永远失去了辩解机会。
楚、汉形势彻底明朗,胜利的天平倒向了汉王。楚、汉战争到了最后阶段,汉攻、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