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刘表的贡献(名士之衔)(1 / 2)品襄阳首页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西汉鲁恭王后代。刘表从小知名度就很高,位列名士,号“八俊”之一,身高有一米八四以上,长得也很帅。(《三国志·刘表传》,少知名,号八俊。身长八尺余,姿貌甚伟。汉代一尺约等于今天23厘米)刘表年轻的时候,曾在大儒王畅那里学习,后来又到洛阳太学上过学,在儒学上有一定造诣,还有自己的专著《周易章句》,据传还是个书法家。在洛阳太学时,还积极参加太学生反对宦官运动。但就是这么一个有身份、有颜值、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好青年”,出道却非常晚,经历也异常坎坷。

在《三国演义》中,刘表直到刘备投奔荆州时,才算真正出场。刘表如同游戏中的NPC一般,主打一个昏庸无能,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自身的观望犹豫,反衬刘备的英明神武。

例如,在《三国演义》第34回就有这样两段刘备与刘表的对话。

玄德招安余党,平复江夏诸县,班师而回。表出郭迎接入城,设宴庆功。酒至半酣,表曰:“吾弟如此雄才,荆州有倚赖也。但忧南越不时来寇,张鲁、孙权皆足为虑。”玄德曰:“弟有三将,足可委用:使张飞巡南越之境;云长拒固子城,以镇张鲁;赵云拒三江,以当孙权。何足虑哉?”表喜,欲从其言。

建安十二年春,此时曹操正统兵北征。玄德乃往荆州,说刘表曰:“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表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玄德默然。

罗贯中寥寥几笔,就把刘表“有才不用、错失良机、胸无大志”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先说下刘表会不会用刘备“三将”的问题。张飞、关羽、赵云三人皆追随刘备,刘表信不过刘备,必然也就不可能放心大胆地启用“三将”。

再说下刘表所说的“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这句话。从正面看,说明刘表有自知之明,不好高骛远;从负面看,说明刘表只知割据一方,无争霸天下之志。“玄德默然”四字,将刘备无语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出神入化。

然而,《三国演义》只是一本演义小说,并不可信。《三国志》裴注虽然引用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及刘备劝刘表乘曹操北征乌桓之空虚、袭取许昌之事,但未记载刘表说过“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这句话。《后汉书》《三国志》也均未记载“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这句话。可见,这句话是罗贯中想象出来,强加在刘表头上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刘表无争霸天下之志。

很多人讨论历史人物,容易把历史记载、小说描写、民间传说等混为一谈,导致没法讨论。这里我想借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观点作以分析。易中天教授认为,人物形象分为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展现的是刘表文学形象,而非历史形象。

那么,刘表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呢?或者说,真实历史的刘表又是怎样的呢?

在成为割据荆州的军阀前,刘表的头顶上,就自带两个BUFF,一个是宗亲,一个是名士。

所谓宗亲,是指刘表乃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刘余是汉景帝刘启和程姬所生,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淮阳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徙为鲁王。

所谓名士,是指一群不满朝政的“地下组织部”,认为刘表是人才,将其评议为名士。

而这种名士,一般还冠以一定称呼。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称刘表为“八俊”之一。

《三国志·刘表传》,少知名,号八俊。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称刘表为“八顾”之一。

《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乡人朱并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以俭及檀彬等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等人为“八顾”,刻石立墠,共为部党。”

《后汉书》还记载刘表与张俭、岑晊、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称为“八及”。

《汉末名士录》称刘表为“八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