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士录》:“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
也就是说,关于刘表名士称呼有四种说法:八俊、八顾、八及、八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名士排行榜呢?
《后汉书》给出了解释。
《后汉书·党锢传序》,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什么意思呢?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年间,君主荒于朝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命运落入宦官阉人手中,士人视与这些人同朝为官为耻辱,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反对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议论朝政,于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评判朝政,倔强固执刚直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对朝政官员不满,于是组织了一批人,把名士按照才能进行了评议,划分了等级。
日本京都大学川胜义雄教授在所著《魏晋南北朝》中认为,乡论圈从多层叠加形成的民间“清议”世界中,打造出了与政府官僚序列截然不同的“名士”序列,这表明他们对政府任命、官方选举所造成的现实官僚序列持不信任态度。加入清议的知识人群体其实已经是在组建政府反对党,设计与今天在野党的所谓“影子内阁”相似的一套东西了。
川胜义雄教授借用现代政治制度的理论解释了在“清议”过程中排序“名士”的重要意义,虽然从政治制度方面不完全准确,但还是较为清晰地解释了“清议”的动机和获得“名士”认证重要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复杂的排行榜呢?刘表到底位于排行榜什么水平?
日本京都大学川胜义雄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
据川胜义雄教授著《魏晋南北朝》,自首都洛阳以下,在汝南、颍川、陈留、山阳等诸郡,也就是今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南部等华北先进地区,都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情势,超越县、乡等乡村社会基层单位,形成了郡级规模的乡论圈。例如在山阳郡,痛切揭发宦官侯览罪状的张俭以下八人被称为“八俊”,刘表等八人则号为“八顾”,一郡内部自行制作出了名士排行榜。
达到郡级规模的大型乡论圈甚至还与其他郡联合起来,整合为全国规模的圈子。反宦官派的高官窦武、陈蕃等三人被称为“三君”,置于最高座次;刚正的公安部长李膺以下八人被称为“八俊”,郭泰等八人被称为“八顾”;而山阳郡的“八俊”之一张俭、“八顾”之一刘表,则在这一全国规模的名士榜单中位列“八及”。
从川胜义雄教授的研究看,东汉名士排行榜是分等级的,分为国家、郡、县、乡几级;在某一等级内,由高到低,又可以分为“八俊”“八顾”“八及”“八友”等称号。
刘表,在山阳郡级,位列“八顾”;在国家级,位列“八及”。
刘表头顶名士头衔,看似很风光,实则很危险。
面对这些名士对政府的“清议”,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十二月,宦官把持的朝廷忍无可忍,终于下手打压。“八俊”李膺以下二百余人被逮捕,以交结党羽、诽谤朝廷之罪下狱。这些人虽然在次年(公元167年)六月被释放出狱,却被处罚终身“禁锢”,也就是剥夺官职、禁止出仕。
风起于青萍之末,“党锢”事件由此发端。沸腾的清议运动并未因遭受打压而止息,被投入狱中、剥夺官职的李膺等人成了清议运动的英雄,这种感觉就像近代被投入监狱的亚非拉各国反帝反殖民主义运动领袖,进过反对党的监狱,只要大难不死,再出来,那都是政治加分项。
这一年年底,桓帝去世,年仅十二岁的灵帝即位,桓帝皇后窦氏作为皇太后摄政,其父窦武随即按照惯例担任大将军,主宰内朝。窦武对敢于反对宦官的清议之士向来抱有好感,而同时清议派的领袖陈蕃也被任命为太尉(军队最高司令官),两人遂一同开始筹划清除宦官。清议之徒这时想必越发踌躇满志、认为目标在望了。前面所说以窦武、陈蕃、李膺等为榜首的“三君”“八俊”等全国性名士榜,应当就是在这个时期排定的。
实际上,以逃脱逮捕的党人颍川陈寔等为中心,新的在野名士层出不穷。汝南许劭、许靖兄弟对人物的评价,属于权威认证,以“汝南月旦评”之名闻名天下。所谓“汝南月旦评”,是指每月初一,汝南郡许劭和许靖两兄弟聚集在平舆县小清河的清河岛上,对人物进行品评,他们的评价往往能极大地影响被评价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例如,许劭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评价,极大地影响了曹操个人形象和后期职业生涯。
孙盛《异同杂语》(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记述:(曹操)尝问许子将(许劭):“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曹操)大笑。
通过许劭对曹操评价的案例,我们发现,在那个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新闻、没有网络的年代,有权威认证机构做个评议,出门还是很管用的。这项活动在东汉末年非常著名,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后来的九品中正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