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 苏轼(1 / 2)何处是韶华首页

令他奇怪的是,司马光回答的很简单,很干脆,“没有意见,介甫改得很好。”

没什么意见,赵顼也不再多问。

忽而想起苏轼,读书时就属他的诗背的最多,想来守孝三年也该回来了,算算如今年纪,不过三十有二,但又不知他长得样子,只得把童贯喊来,“哪个是苏轼?听闻他守孝结束,也该回了。”

童贯指了指后四排里最靠右的位置,“那人便是。”

仔细看去,是一个脸长,眉细,眼小,白净的当龄帅哥,颇有点古风奶油小生的味道,与后世浓须老者的说法大相径庭。

历史上被王安石赶出了京师,变成了写作达人,为了给后代们少背点古诗他决定不论王安石怎么挑拨,都得把他留下,毕竟可是百年第一的人。

只不过他犹记得这小子似乎是反对变法,跟欧阳修一脉,反对点是觉得王安石太激进,反对青苗法和均输法与民争夺利益。

人才不用,着实也可惜,赵顼准备看看自己嘴皮子能不能说动这历史名人。

倒也是巧,苏轼竟先一步,“臣有本奏。”

赵顼饶有兴致,“哦?所奏何事?”

苏轼应道:“臣以为王大人对于士兵裁员的数量太多,过于激进,改革之法不能一蹴而就,数量过多很有可能引起士兵之间的意见。”

赵顼冷笑一声,“朕刚刚给你们读了报,发了这么多钱还发不到边关卫士手上,登记造册的士兵数目也对不上,如何又能引起士兵间的意见。”

苏轼不卑不亢:“臣以为若是裁了员依然治不了本,因为少了数量,那些人贪的钱可不会少,原本少了钱的地方一定会从剩下士兵里强加,臣还以为通州一事必须由京师派人彻查,上到知府刘正夫必须马上撤换,并以陛下名义让禁军前去诏安,补发工资,若仍旧负隅顽抗再剿不迟。”

赵旭在场到有不少人同意苏轼的看法,应和点头。

而他所能想到的那就是行动要迅速,不管贪腐,抓的要快,审的要迅速,定的罪名要典型,这才能让他们怕。

于是赵顼对着苏轼道:“爱卿想法很好,但是要知晓这些事情,是决计不可能循序渐进的,也决计不可能招安。朕告诉你,满朝文武觉得朕久居宫中,不仅对边关,还有对方的事情都知道,怎么贪污的,贪得哪里的,朕可以跟你们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比方说,最普通的,便是被称之为雅贪的东西!通过古玩字画、题词润笔等方式收受贿赂,而不是直接收取金银珠宝。”

举完例子,赵顼明显见到苏轼眼睛里稍稍吃惊的样子,十分满意。

赵顼本身就恨贪官与地主阶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能支持王安石的原因,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如高考那样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