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寒冬(1 / 2)小民的日子首页

毛窝以麻绳为经、芦花捻制绳子为纬编织而成的草鞋,编制的过程称为“打”,讲究的会在里面缝上一层旧布作为衬子,是穷人家作为御寒的鞋子,特别适合在雪地里穿着。如果是在化雪后的泥泞路上穿着,泥会越粘越多,最后会成为两个大泥球,让人动弹不得。迫不得已在泥浆地上行走,就得时不时地停下,剔一剔毛窝上的烂泥。

比毛窝高一级别的是木屐。在鞋底形木板周边钻孔,在孔里穿经打毛窝;在木板另一面钉上两块短木条作为腿,这就是木屐。穿上木屐在冬天的泥地上行走比毛窝方便、轻松,木屐腿不会象毛窝越走粘泥越多。穿木屐还可以在薄水中行走,这一点穿毛窝做不到,毛窝不但不防水,还很容易透水。穿上木屐走路要有较好平衡能力,要么是老把式,要么是年轻人身体协调能力强、反应快。穿木屐行走,需要时刻关注路况,如果是新手,需要好好地适应。穿木屐摔倒,后果很严重,庄上就有踝关节摔脱臼的,也有摔断骨头的。

毛窝和木屐都是草鞋,但与南方的草鞋又有很大的区别。南方的草鞋注重底子的厚实,鞋面只有几根筋,以保护脚掌为主;北方的草鞋鞋底鞋面都很厚实,要防寒。南方的草鞋紧贴脚板,跟脚;北方的草鞋穿在脚上“秃噜”“秃噜”的,不象布鞋皮鞋那么跟脚,容易把脚磨破。

三子家几乎没人穿过木屐和毛窝,主要是没人打。成年男劳力都在外面工作,不穿也不会打;河东舅舅家那边劳力多,生活还算过得去,穿的也很少,只有二舅会打。

二子体格壮实,身体协调平衡性较好,穿过一双木屐。三子没有穿过,三子天生体格较弱,运动协调能力差,不敢穿。也有人木屐穿得在泥泞路上如履平地的,李庄最东边、住在河边上丁头房里来三爹爷俩就是。来三爹的儿子叫小羊子,小羊子妈在小羊子三四岁的时候得病去世了,来三爹一直没有再娶,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来三爹会打草鞋、毛窝和木屐,可能是穿得多缘故,小羊子在十来岁的时候就能自如熟练地穿木屐了,甚至在雨雪天能在泥泞的道路上穿着木屐奔跑。

三子只穿过一双毛窝,二舅帮打的,大约是上四五年级的时候。作为送给外甥礼物,看得出二舅是下了些功夫的,毛窝打的小巧玲珑,翘头、轻薄、合脚,没有一般毛窝的笨重,三子很是喜欢。

二舅毛窝打的好,与他的心灵手巧有关,更与他的革命经历有关。十几岁参加革命,刚开始因年龄太小干不了其他重活,只能做一些后勤服务类的轻活,打草鞋便是“小革命”最早掌握的“革命”技能。二舅不但草鞋打的好,还喜欢穿,三子就见过二舅在夏天穿那种南方才有的面上只有几根筋的草鞋。

终于等来了雪天。雪不大也不算小,前一天夜里下的,待到早上上学时间天就放晴了。路上的积雪差不漫到三子小毛窝帮子,毛窝踏在雪上发出“吱嗄”“吱嗄”悦耳声响,和着三子轻快的脚步,三子象一只快乐的小鸟,朝着学校飞奔而去。

通过半天的蒸晒,中午放学时路上的积雪已经融化了不少。也可能是冬天第一场雪的原因,地表温度还没有降的很低,这一场雪来得悄无声息,化得也快速果断,被踩出的路影子上已经没有积雪,全是烂泥,只是两侧还有一些尚来得及彻底融化断断续续的雪块,三子便尽量在这些雪块上跳跃前行,象只快乐的小松鼠松鼠。但是随着路程的增加,毛窝上的烂泥还是越积越多,三子不得不停下找小树枝剔除。快到家时,已经严重到行走不到二十步就得停下清理一次,两脚后跟等好多处都磨破了皮。

这一次是三子第一次穿毛窝,也是最后一次。从那以后,三子再也没有穿过毛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