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I 起跑线(1 / 2)走向剑桥首页

1第一次出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骑着一辆自行车,三角杠上坐着3岁的女儿,父女俩围着足球场悠闲地绕了一圈又一圈。我把李白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一句一句地教给女儿,尚未识字的女儿鹦鹉学舌地一句一句地背着。虽然她不知道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却是非常有兴趣地学着,并且很快就背诵了出来。这是一个夏天,也是我大学毕业工作7年后再去读硕士,一年后的短暂的假期。这是一个早晨,也是我回乡探亲时与家人难得一聚的时光。这是一所位于农村的农业中专,足球场上,因为学生的离去长出了许多的野草:足球场边,高大的枫杨树绿影婆娑,垂下许多的柔荑花序来,煞是好看:足球场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早稻的金黄和桑树的翠绿相映成趣。吴山越水之间,这方土地显得宁静而空旷。这方宁静而空旷的山水之外,自然是存在着更大更空旷的山和水。这暗示着我们父女俩,将从这里“出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渡荆门送别》,是我教给女儿的第一首唐诗。为什么不从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呢?太老套了,太慢了。到朋友家去串门,或者朋友到我家来串门,若是带个小孩,一定要让他们的孩子背唐诗,已以示他们教育负责孩子聪明,真的是“狗不教,猫叫”。“床前明月光”之类的句子,早已听出茧来。于是,我们要跨越式发展,与众不同。至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蛩,两岸晓烟杨柳绿,一江春水杏花红”之类《声律启蒙》中的句子,也是要感受一下的。虽然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这些东西可能会忘却,但是记忆力的训练是必须的,美感的养成也是要从基础开始的。就是不教《三字经》,《三字经》太腐朽,没有一点朝气。

一条宽阔的江,从我们居住的附近流过,自然生出一些支流来。加上江南地区本就水道纵横,池塘众多,是垂钓的好去处。夏天的时候,天很早就亮了,我带着女儿去钓鱼。穿过一个冒着炊烟的村子,是乡间蜿蜒的土路,女儿依然坐在自行车的三角杠上,不久就到了垂钓的河边。下得河堤,找个合适的所在,一定是有一颗柳树的。女儿在柳树下安顿好了之后,我开始垂下钓钩。这时候,太阳才升起不久,静止的河水里稀稀拉拉地长了些荷,有鱼儿突然跳出水面扑通一声又落了回去,有些许蜻蜓不知不觉地飞过来停在我的钓竿上。并不是每次都能钓到鱼的,女儿认真地观看了一会儿之后,很快就失望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我想,我是太难为这3岁的小孩了,只好不停安慰。直到八九点钟,太阳升得老高,知了开始鸣叫,女儿的鼻尖上微微冒汗,只好收起鱼钩回家。女儿的这种能够起早的本事,也是素质的一种。

研究生的所谓的假期是很短的,转眼又要回学校去,就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让他们代为抚养。转眼又是国庆节到了,我回老家去看望女儿。刚到村口,远远地看见女儿在一拐一拐地走路,而且拐动的幅度非常之大,差点没吓得我屁滚尿流。很快发现,孩子前面没几步远,正有一位瘸腿的老人在艰难地行走。我恍然大悟:女儿是在恶作剧地模仿人家残疾人那!一边模仿着,一边笑嘻嘻的。我真不知道心中是什么滋味,于是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前去,抱了孩子就往家走。路过邻居家的时候,邻居家的大叔很客气地让我看看顶上。顶上是一个回廊,与我家的回廊完全连在一起的,回廊上常有燕子做窝。往顶上一看不打紧,只见一个燕子窝已经被捅得支离破碎。邻居家叔叔转身从家里面捧出3只张大了嘴嗷嗷待哺的没有长毛的小燕子,说:你家女儿捅的。我是想:老子6岁砍柴,你3岁捅燕子窝!没两步到了家门口,发现一只螃蟹被细线拴住了一个螯,另一头则拴在凳脚上。那螃蟹半死不活的,应该是被女儿在水泥地上“放牧”所致。我是默默无语,心想,孩子要是这样由着老人带下去,什么“渡远荆门外”都是白搭。默默无语之后,就是采取行动。

既然山外有山,既然背诵了渡远荆门外,就让孩子出山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抱着女儿登上了去杭州的长途车,又在杭州换了去南京的长途车。经过12小时的折腾,父女俩住进了学校的研究生宿舍。3岁的女儿陪着28岁的爸爸,攻读硕士学位去了。

2第一次经商

学校研究生宿舍,与家里二室一厅的居住条件自然是有天壤之别,加上人生地不熟,孩子立马就露出天性的胆怯来。我走哪,她跟哪;我躺下,她躺下;我坐起,她坐起。看来,仅仅表面上的出山还不够,得增加一些开阔眼界的内容。

去市内的风景区转转是必不可少的。南京历史悠久,又是民国首都,自然有许多名胜。带孩子去哪里游玩呢?那是需要有一点学问并好好做出选择的。首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不能去的,用那些森森白骨,来对3岁的小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时尚早。我们先去了夫子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秦淮河,来到了乌衣巷,来到了孔庙的面前;我们又去到紫金山,顺着迤逦的盘山路去参观了天文台,沿着笔直而漫长的台阶去拜谒了中山陵,还在神秘而幽静的音乐台的座椅上休息;最后花了一天的时间游览了玄武湖。

这些景点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因为在女儿剑桥读博士期间,有一次返回上海探亲,要求重返南京故地重游,去复习一下往日的旅程。这次,我们的目标有了新的选择、新的重点。父女俩沿着漫长的风景秀丽的石道向前慢慢走去,去参观明孝陵,女儿长大了,自然会对这漫长的石道产生出沉甸甸的感觉。在朱元璋的墓前,也就是在一个长满了大树的小山坡前,我们都若有所思。到得中山陵脚下,患尿毒症的老爸我,已经缺乏了登攀的力气,只好让女儿一个人前往。女儿似乎对音乐台情有独钟,在那里徜徉良久,而我只是坐在长椅上吸烟,当时天色已晚,偌大的音乐台只有我们父女二人。第二天,女儿提出要去夫子庙,但重点是贡院。其时,我对贡院已不感兴趣,所以不是为了省门票,让女儿一个人进去参观了很长时间。我们还去了孔庙,虽然我也进去了,但只是略略看了一下,坐在廊下等待女儿认真地看够。然后,我们在乌衣巷口、秦淮河边吃小吃。我是觉得,童年的孩子,去捅鸟窝固然不好,但天天在家里识字拼图搭积木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出门玩、旅游、见世面,反而轻松而快乐,按照常用的正规的说法,这是“寓教于乐”。女儿至今没有近视,可能与从小就没有死读书有关。

孩子似乎很快地适应了大学和研究室的环境。我的实验室斜对面,是老板的办公室。一次,老板叫我过去,说我的文字“不通”。为什么不通呢?因为我在文章中使用了“或缺”一词。老板说:“或缺”是什么东东?把它改成“缺少”!不可或缺,改成不可缺少!我像一支蜡烛一样杵在那里,一言不发。这时候,孩子在门口偷偷看着,大概觉得爸爸我蠢吧,至少是挨骂了,回宿舍的路上居然安慰起我来:爸爸你就按老师说的改呗。改?改什么改?但是听到小孩子的安慰,内心真是愉快非凡。突然灵机一动,想看看孩子能不能干大事。我对女儿说:一会儿我们分工,爸爸去食堂买饭,你去宿舍门口的小店买啤酒。这大概是女儿为老爸做的第一件事情了,看着气喘吁吁的小孩抱着1瓶圣泉牌啤酒,艰难爬上6楼,我心快慰。虽然,女儿长大后只扔过仅有的1次垃圾。

我们这种又游玩又喝酒的“花天酒地”生活,很快到了绝境:突然发现饭菜票没有了,抽屉里也只剩下几毛钱了。这岂不是要让我们父女俩挨饿吗?当然,活人是不会让尿逼死的。我随身带着家乡产的几十串珍珠项链,因为是朋友家养殖出来直接给我,并且是最为廉价的那种,所以一串珍珠项链的成本价只要2块5。我跟孩子说:我们卖项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