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七、围垦闹剧(1 / 2)渔猎洞庭首页

桂爹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进屋的时候手里抓着一把竹枝。竹枝上都挂着手指粗细的疙瘩,大的有大拇指粗,小的只有小手指尖大。

那疙瘩粉红色的一颗颗,外形就像画在连环画或器物上的祥云图案。有认识的人说那是竹荷包,是一种菌,可以拿来泡酒。

桂爹却有些不放心。竹子种了那么多年,以前从来没有长过这种东西。肉色的一团,看上去也无法让人舒服,还说是菌,除了那些能吃的菌,还有好多与菌有关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只要他看到了,就要摘下来放灶里烧掉。可那么大片竹林,他又能烧得了多少呢?

又想到可不是来仪湖围垦,对竹子产生了些什么影响?

但去年还是大水年,屋基和竹林都被洪水泡了一个多月。现在又还是春天,洪水季节还没到。虽然因为有围山渠避开入湖水量,湖面比往年低了不少,但就算正常年份,水位也还离竹子好远呢。

可不是竹子有先知先觉的本事,知道今年的洪水并不会如期而至?那可就真的奇了。

桂爹一边奇怪着,一边不停地掰下长着竹荷包的竹枝来烧掉。后来,又按别人教的,拿了些来泡酒。

泡在酒里的竹荷包很快就褪色了,但酒却变成了鲜红色,和血一样红,也没有人真正敢拿来喝。

时间过得很快,到这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再结合年头的一月八日总理去世,三月八日吉林地区落下罕见的陨石雨,七月六总司令去世,桂爹开始坚信竹荷包长出来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对他来讲可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以前他对诸如此类的冥冥天意,是从来都不以为然的。

到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敬爱的主席逝世。紧接着没多久,爷爷在生病半年多之后也辞世了。对桂爹来讲,这些都是大事。大得不能再大的事情接二连三,他已经将这一年称为灾年了。

秋天,屋后的竹林在结了半年的竹荷之后,竟然开起花来,这也是桂爹从未见过的事情。

竹子先是抽出穗来,那穗子有点像野麦或燕麦的麦穗。剥开穗子,可看到里面包裹着像水稻那样的小花。

穗子是深褐色或褐红色的,长在竹子的顶端。桂爹既已认定那是凶兆,也有想到过将整片竹子毁掉,但又有些舍不得,毕竟种了这么多年。

各种用途,也不知给这个家帮了多少忙,每年春天光竹笋就要吃一个月时间。而且,他也想看看竹子开花后会不会结出粮食来,反正大家都没见过,不知道。他就想趁这个机会弄个明白。

如果他还有什么私底下的想法,那就是:既然是天意,又怎会是人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呢?既然要发生那些事情,难道把竹子毁了就不会发生了吗?他倒想看看,到底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深秋一到,竹子开始掉下大量叶子。冬天掉得更厉害,几乎变得光秃秃的,只剩下枝桠尖上的穗子。但预期的竹米并没有结出来,摘下一把竹穗搓开来,全部是壳。

这一年余下的时间倒出奇的平静。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才得到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竹子没再长出新的竹叶,当然也没有再长出竹笋来。

知青中有人给了桂爹一个让他似懂非懂的说法。

竹子本来就是属于禾本科的植物,这和水稻、小麦等一样,只是它属于竹亚科。但它是多年生的,有的竹子的生命周期是几十年,时间到了就会开花结籽,目的还是繁衍后代。

好多植物都是,环境条件好时,并不着急开花结果,环境改变时就会开花结实,把种子留下。

而且,这一开花,会因为营养消耗殆尽,而导致植株自然死亡。

这一说法已经超出了桂爹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但他仍愿意相信,并且把内容记下来告诉了孩子们。

(还记得保护区里大熊猫挨饿,要人工投喂的事情吗?是八十年代末开始的事吧?保护区内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而箭竹又是野生大熊猫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说,竹子开花后死亡的事情虽说少见,但也确实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并无桂爹当年想象的那么复杂。)

七六年春,来仪湖围垦的主体工程基本结束。

汇入湖里的水流被围山渠挡在外面,原有的湖水被四台大功率的抽水机不停地往外抽。垸子大部分地方已经露出水面,湖水比最干旱年份的冬天水位还要更浅一些。

移民们还没有迁过来。基于水位不会再涨起的预期,沿湖的社队就近挑地方在湖里种起了一季稻。

种一级稻的好处是能避开“双枪”这个大忙季节,而且产量也会比早稻或晚稻单季要高。

种这种粮食,当地人称之为“甩亩”,意思是有收成的时候,开心!没得收成也不会太影响生活。靠天吃饭的东西本来是搏一搏,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刚露出来的湖滩就直接将秧苗插进去。

稍高些的地方有的已经干涸,就有人试着驶耕牛犁田。当然,一般情况下也没有问题,可天成垸一个生产队,在驶牛犁田时,牛陷进了淤泥。

全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都在,看着过千斤的水牛在淤泥里一点点下沉,完全没办法救得了。好在是一大群人亲眼所见,要是在场的人数太少,肯定还得调查一番,须防止是阶级敌人搞的破坏呢。

政府想了不少办法解决淤泥太深,难于耕种的问题。

首先在湖中间修筑起一条东西向的公路,西起走马滩,经过黄狮矶小岛的北沿。这两个位置地下为实黄土,公路还象条公路的样子。但其他地方就不同了,说是公路,还不如说是稍堆高了些的淤泥土坎。别说通车,连人行走都有困难。特别是雨季、雨天的时候。

唯一算得上聪明的做法是,在这条叫做团结路的两边,决策者要求种上数排水杉苗。

(这件事为团结路若干年后变成一条真正的乡村公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水杉生长迅速,且特别适合湖滩水边湿地,它强大的根系可以将泥土牢牢固定。

如果是种在水里,它还会向水面长出气生根,久而久之,能造出一片片陆地来。

(以后近四十年,那一排排水杉一直长在那里,绝大部分都已超过担水桶粗。春夏绿意盈盈,秋天一到,树叶从深绿转回金黄,再变成红色、棕红色,然后脱落。

下一个春天来到,当你一直期待它发芽吐叶时,它却按乒不动。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就在一夜间,所有的水杉树都变成嫩绿色的了。

又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省内大范围内的所有国有空地,都租给了一家大型造纸公司。不管原来种的是什么树,全部砍掉,统一种上杨树——一种并不太适合南方生长的北方树种。原因是它们长得快,可用来做造纸原料。

可以预料,现在还没有完全显现,但这必将是一场生态灾难。希望我们这么多年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能将其带来的损失尽可能降低一些。)

抽水机和老天较劲。天气好一段时间,湖底的积水就不断下降;连下几天暴雨,烂泥湖又汪洋一片。当然,稍高处的地方还是淹不到的。

政府出动挖泥船在湖底开出纵横各三条深沟渠。据说那大家伙是用来疏浚河道、航道的,在来仪湖挖排水沟可有点“大炮打蚊子——大才小用”的味道。

可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啊,又没有其他设备可以下去。就连人这种最古老的设备,也要备上两块宽木板才能进湖心淤泥区。

危险经常发生,好在有防范措施,并未听说曾酿成过人命事故。

秋后,雨水已经少得可怜,湖底的淤泥表面结出一层硬壳,有的地方还开始出现龟裂。附近的村民就从四面八方赶了来。别看湖底是一望无际的烂泥巴,那里可醖藏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呢,还不乏几十斤的大家伙。

泥鳅、黄鳝、螺蛳这些小东西,在来仪湖的淤泥里也能长到几两,甚至超过一斤的也不算奇怪,经常听别人抓到。

就连当年爷爷起土填菜园挖出的水沟里,晓春用锄头翻开淤泥,曾一锄头将条老泥鳅锄成两节,凑到一起过秤,超过七两。

龟鳖有大有小,经常听人说捡到几十斤重的脚鱼,只是没再见到过前些年长春他们游泳时逮到的那种大家伙,但没眼见并不等于传说都是假的。

找上面这些东西大家都会,最多不过是水平有些高低罢了。还有两样东西,会找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会这些的人,如果不是渔民,很多也会是长期生活在水边,对捕鱼经验丰富的人。

他们专门搜寻那些露出水面时间不太长的泥滩,或干涸不太久的水洼,蹲下身子在泥面上仔细寻找。

如果泥地很少被人和其他动物扰动过,搜寻会容易很多;但如果有太多人活动留下的痕迹,搜寻就要仔细和费力很多。

找到露出泥地地面家黄牛粪一样黑色的圆锥,那是大财鱼伸出来的鱼头。大财鱼藏在淤泥里,因为淤泥开始干硬,鱼在那里面受不了,将头伸出来吐气

财鱼学名乌鳢,靠腮呼吸。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不时将头露出水面。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自然界的动物们是不是很神奇呢?

这时人只须上前直接把财鱼从泥巴里拽出来即可。值得补充一提的是,小财鱼不会用这一招,所以,用这种方法找到的财鱼小则七、八斤,大的十几斤的都有。

(资料说乌鳢的最大个体为五公斤。一六年元旦在双庆闸买的那一条已超过十二斤。)

另一种更大的家伙是鲇鱼。鲶鱼左右前鳍下各有一个小圆孔,那是它们的粘液腺。遇到干旱等造成的水体干涸,它们会将自己埋进淤泥之中。

比财鱼先进的是,它会在鳍下的小孔中排出粘液,再和身边的水体混合后,形成一大团琼脂一样的东西,厚厚地将自己包裹在中间。那样可较长时间保证自己不会因脱水而干渴致死。

包裹鲇鱼的“琼脂”会不断脱水萎缩,使其周边的泥土保持着一定的湿润。而且,还因泥土下“琼脂”萎缩塌陷,在地表面形成一个浅窝。

桂爹自己向来不喜欢去凑这种热闹,但他不会反对孩子们去参加。而且,所需的技艺,也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们了,就让他们此时拿出来,去实际操作一下也是好的。

泥面上的浅窝往往是人活动时留下的,绝大多数是脚印。人提脚时在淤泥表面拖了一下,留下一个长长的窝。

窝里留下少量积水,泥巴就会比周围的地方干得慢一些。但这种脚印窝儿必定是成串的,而且不会像鲶鱼窝那样下面有水源慢慢补充,干得还是比鲇鱼窝更快一些。细心一点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小鲇鱼似乎也不会这招藏身绝技。它们的生活和生存本领不都是遗传得来的吗?难道还要后天去学习?这一点可还真的没弄清楚。但不管怎样,用这种办法找到的鲇鱼,一定是大家伙,几十斤一条也不奇怪。

讲了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只是因为大家都较少接触,就当说故事的人在海吹算了。但科学的东西你总不能怀疑吧?

黄鳝和泥鳅一个像蛇、一个像鱼。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同一个类型的东西?

泥鳅和黄鳝都滑不溜鳅,而且平时都穴居在淤泥里。

泥鳅确实是鱼的一种,不但和鱼一样用鳃呼吸。胸鳍、腹鳍、尾鳍、背鳍一应俱全,而且是有鳞的,只是鳞片很细小,须仔细观察才能看得清楚。这些都是鱼的特征,你大可将它归类到细鳞鱼那一类。

先来看书上对鱼的定义: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用鳃呼吸,有鳞和鳍。回头再来看泥鳅,四个特征齐备。

黄鳝大家都习惯叫鳝鱼,但它没有鳍,也没有鳞,是不是用鳃呼吸也看不出来。别看它名字中有个鱼字,除了生活在水中,其他特征倒很像蛇。除了鱼之外,生活在水中的其他动物可多了。名称中有鱼子的动物也不全是鱼,就像脚鱼一样,也有个鱼子。

那它到底是不是鱼呢?

科学的说法是:黄鳝是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中的硬骨鱼。体蛇形,体表光滑无鳞,前段圆管状,向后渐侧扁,尾部短而尖;背鳍、臀鳍及尾鳍均退化,并连在一起。黄鳝因其腹黄而得名。

黄鳝是中国特产,除西北、西南地区外,中国各处都产,尤其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省域最多。黄鳝为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稻田中,田间喜藏在混浊的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夜间外出觅食。

黄鳝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肉质细嫩、味美刺少、营养丰富,别具风味。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祛风消肿、润肠止血等功效,能降低和调节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