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章(1 / 2)坝河西首页

周聪也没有经过考试,直接就转为直博了。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让很多教授们艳羡了,在国内顶级刊物一篇接一篇的论文,别人可熬出来一篇论文都很困难,你说气人不气人。关键更气人的是,很多人对他的论文连看都看不懂,定理、推论,层层相扣,动态优化、微分方程被他玩得炉火纯青。按照水平来说,大多数的经济学教授都不如他。当然,他现在就吃亏在还没有职称。毕竟博士还没有毕业,要是博士已经毕业的话,这些文章能轻松让他拿下副高职称。但是,很多时候,这个身份比背后的文章可要重要太多了。周聪学院很多老师一辈子正经文章没发几篇,经常在几大报的评论版写写小文章,就时事问题发表一点评论,从各种地方弄来几个课题,一年到头算下来,成绩完成得还不错,也经常以著名经济学家的身份活跃在各地,发表着各种不知所谓的高论。周聪论文发表了不少,虽然真正的原创性的东西不多,但是相对于这些教授的成果来说,那也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至少是以严谨的经济学学术语言在论证一个问题。

不过,也快了,再过两年周聪也就能博士毕业了,之后就能考这些文章评职称了。因此,周聪并不着急,还是每日都这样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与去年相比,如果有啥变化的话,那就是周聪的感情生活有了不少进步。师妹经常帮着周聪安排日常生活,把周聪安排得妥妥贴贴的,周聪也很享受这种安排。他本来就是对这些细节毫不在意,现在有人帮他,他也没有拒绝。师妹也不难看,甚至还有点好看,性格也很活泼,北京女孩的那种大大咧咧,在师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虽然没有正式表白过,没有正式官宣过,但是大家都默认了他们的关系,他们也互相默认了这种关系。

女孩父母都是BJ普通事业单位员工,对女孩也没有太多要求,对女婿的要求就更少,只要女孩自己喜欢,父母都没有意见。因此,虽然女孩父母没有见过周聪,但是也都默认了周聪的存在,也都把周聪当作了未来的女婿。只等周聪他们觉得时机成熟,双方父母就正式见个面。

成舟这两年是极其顺风顺水的,股市从2005年年底就一路上涨,几乎不怎么回调,他的顾问生意干得风生水起,工作业绩也是遥遥领先。成舟虽然也在问,市场咋了?怎么到处都是涨声一遍。但是,转念一想,全球都在涨啊,也不仅仅是A股在涨,这说明是全球共振,这种行情应该还能持续。

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策略师们更是极其亢奋,连续被客户埋怨了4年了,说什么话都被客户认为是在吹水,客户见他们也如同见了瘟神一样,推荐什么,什么就跌。现在可好,他们的声音就是市场的先知发出的金科玉律。各路客户都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客户其实也不是需要他们的分析,而是需要他们来给市场的上涨找到最合理的注解。在这种亢奋之中,哪有什么风险,一切都是机会,股权分置的问题需要一场股市的大涨来解决,中国的国运也需要股市的牛市来助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股市的资源配置。全市场的投资者都像欲火焚身的单身男女,结果还一不小心喝了催情药。除了大涨,还是大涨,没有第二条出路。某财经人士在电视节目上喊出了上证一万点的目标点位,之后上证一万点就是所有看多者的口头禅了。

到了年中,美国的百年投行贝尔斯登爆出业绩下滑,住房按揭抵押债券造成了盈利非但没有在牛市中增长,而是下滑。首席策略师们和投资者们当时觉得这根本不算事,业绩的起伏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再说了,这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事情,有什么影响呢。别说远在大洋彼岸,就是美国的股市也没事啊,就小小下跌之后迅速修复,并且在创新高。

国内此时全都洋溢着翻身农奴把家当的感觉,投资者都认为中国的所有问题都需要一场大牛市来解决,以时间换空间。连地产从业者都认为,需要一场股市的泡沫来替代地产的泡沫。成舟天天打交道的都是这些人,不少老股民反而有些担忧,觉得涨幅太大,涨得太急,什么事情过头了都不好。专业人士反而极其乐观,估计还是压抑得太久了,急需酣畅淋漓一场。新股民更是怕错过了一生最好的发财机会了,之前来晚了,肉没吃上,现在还能喝汤,再不入场,就只能舔碗了。不少半新不旧的股民,把所有家当都押注股市了,都在盘算着,再涨多少,就辞职不干了。只要能从股市赚到足够的钱,谁还忍受傻叉老板呢。

成舟是从同事那里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建议的,他们都像饿疯的人见到美食一样,毫无节制地狼吞虎咽。死了都不卖,下车就下场,是最流行的年度炒股口号。倒是成舟打交道中有几个老股民,他们虽然炒股不咋滴,但是吃亏却不少,因此总是疑神疑鬼,以至于顾问团中的不少人都笑话他们是吃亏吃怕了,以至于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成舟对股票没有研究,但是,他已经让他服务的这些股民赚了不少了,所以他也提示了风险。但是,这种风险提示和去买保险后面的免责声明一样,只是免责,并不是警示,更不是劝止。他还是照样兴高采烈地和大家讨论股票,讨论投资,憧憬未来。

国庆节一过,美股开始调整。贝尔斯登一个季度资产缩水了400多亿美元,美国有些投资者感到害怕了,但是转念一想,没事啊,资产抵押证券就是几个投行和保险公司的事,和我有啥关系呢?因此股市小幅回调也正常啊。

成舟虽然对他的粉丝们进行了风险提示,但是更多还是大家常见的论调,就是这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板块会受到影响,还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风险。成舟买房之后,基本把之前的积蓄、顾问费和基金赚的钱都花光了。此时还有一些钱投资在股市,那是后面几个月的工资、顾问费和资产的增值,他还指望着市场像他们策略师描绘的那样,冲到一万点。等到一万点,他就可以提前把房贷还完,那以后就是无债一身轻了。

从国庆节回来之后到一个月市场跌了15%。策略师们都说,千金难买牛回头,牛市加油站,牛市任何回补都是加仓的机会。成舟没有钱加仓,只是又把一个月的工资投进去了。等到11月中之后,市场果真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在筑底。股票论坛里都在说这是双重底。成舟在第二次探底没有跌破前次底之后,把当月的收入全都加了进去。他还给他的粉丝们看交易记录,说要死和大家一起死。有不少人也是觉得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尤其是之前入场很晚的股民,他们一直盼望着有一场回调,现在终于等来了回调。到了年底,市场确实开始反弹。投资者们刚刚紧绷的心又都松懈了。人只要有投机的心态,就会忽视真正的风险。成舟不例外,他的粉丝不例外,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

成舟已经通过他的同学了解过国内一家大型养老金此时基本把股票仓位都清干净了。但是成舟的同事和成舟都觉得,这是这家机构太过谨慎,它们不愿意赚最后一段钱的缘故。这家机构的离场反而说明还有一波机会,就是最后的一大波,因为国外的证据都现实,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往往不会吃最后一波钱,但是最后一波钱又是最丰厚的。成舟公司的首席策略分析师还用美国波士顿的著名资产管理公司为例,说这家机构1996年就开始减持美股,但是美股又持续上涨了4年。机构投资者的行为逻辑和个人投资者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够灵活,因此入场和离场都要更早,买在左侧,卖也在左侧。而个人投资者很灵活,可以见到趋势之后才买卖,可以做在右侧。

成舟本来还心有顾虑,结果听他同事这样的专业分析之后,他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他变得更加安心,也把这家美国基金公司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他的粉丝。粉丝们也觉得他们能去割机构投资者的韭菜。

元旦节过了没几天,市场又开始向下,投资者们丝毫不惧,大家说今年是奥运年,国家要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宾,这是盛唐以来少有的气象,会通过各种政策来为股市保驾护航。A股本来就是政策市,只要国家想去做,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市场总是跌跌不休。成舟和他的粉丝一样,每天都在焦灼中度过,希望看到市场反转,但是又不知道有什么力量会带来市场的反转。首席策略分析师也是来回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美国阶段性的事件导致的外溢效果,熬过去就好了。

粉丝群开始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主要是一些新进的粉丝,他们慕名而来,还没有挣到钱,股市就开始下跌,就开始赔钱了。但是,他们也知道,成舟提醒过风险,这种警示声在一片狂热之中被完全忽视了。人们都太想挣钱了,或者说是太希望市场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波动。一些老粉丝会出来批评这些新粉丝,说成老师早就提醒过风险,即使亏了,也不能怨成老师,这就是一个韭菜的基本素养,也只有经过这样几轮之后,才算真正毕业了。这些老粉丝是跟着成舟赚过钱的,而且赚的还不少。但是,这些老粉丝的可悲之处在于,如果不跟着成舟,他们也会赚这么多钱,没准还赚得更多,要在一片大牛市中,找到一只不涨的股票,这是多难的一件事啊。

成舟也觉得有压力,他也怕被人举报,虽然他这样的行为不算严格意义的违规,但是要来回解释也很麻烦。所以成舟一方面继续提示风险,把这场股市下跌归咎于外围市场,归咎于命,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亏损晒给大家。这样一下就好多了,太多的人啊,总是爱比较,他们的痛苦不在于痛苦本身,而在于别人是否痛苦。对他们来说,自己亏钱是痛苦,但是如果别人也亏钱,自己的痛苦就好像减轻了一半。如果别人亏得更多,那他反而可能变得更加高兴。他们的快乐也不在于快乐本身,自己赚钱不错,但是如果自己赚的没有别人多,那就是痛苦。成舟这两招果真化解了绝大多数压力,反而变成了安抚对象,大家都给他打气,大家也都还需要他,他就是大家心理的慰藉,有了他,代表股市还在,还有希望。要是成舟被打趴下了,那就真的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