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茶之发展-清代论述(6)(1 / 2)茶综述首页

6.清代的宫廷礼仪与饮茶

清代宫廷礼仪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疏到规范的过程,其中贡茶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清代宫庭在顺治年间开始茶礼,逐渐发展并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在清代初期,那时的宫廷仪式多与饮酒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崇德年间的祭天坛礼中,酒成为了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的皇宫,一片繁花似锦,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殿堂里,众位官员们神情肃穆,满心虔诚,纷纷将琼浆玉液倒进祭器之中,以表达对天地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的内涵逐渐丰富,不再是单一的饮酒行为,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以茶代酒,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茶在宫廷礼仪中的地位提升,也反映了茶在清代社会中的普及和重要程度。

清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茶艺之风盛行,茶叶品种繁多,制茶技艺日新月异,以茶代酒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新风尚。当官吏们在祭天坛前默默祈祷时,他们手中的酒杯悄然换成了清雅的茶碗,香气四溢的茶叶代替了醇厚的酒液。茶作为清代的代表性饮品,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茶与禅的结合,让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这种平静与安宁,正是清代社会所需要的。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人们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而茶所带来的这种精神寄托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以茶代酒也体现了清代宫廷礼仪的规范化与精致化。在祭天坛礼中,茶叶的选择、泡制、品饮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不仅是对天地神灵的敬仰,更是对礼仪本身的尊重和传承。通过这样的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清代社会对茶的重视程度,以及茶在宫廷礼仪中的重要地位。

初春时节,四川官员祭拜蒙顶山,采制蒙顶山茶,将两银瓶贮满,贡入帝京,以备天子效庙之供。这一传统习俗不仅成为了宫廷礼仪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了天子祭祀之用,可见贡茶的地位之高。蒙顶山茶,被誉为“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备受赞誉。每年初春,当地的官员们都会亲临现场,祭拜山神,祈求丰收。随后,他们便开始采制蒙顶山茶,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精心制作,最终成为贡茶。

贡茶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代表着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品质和风味。这些茶叶不仅被用于宫廷礼仪,更是成为了天子祭祀之用。这不仅仅是对皇帝的一种敬意和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贡茶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其品质和口感之外,还与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茶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物品,只有那些地位显赫的人才能享用。而贡茶作为朝廷的贡品,更是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贡茶的制作工艺和品质要求也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

6.1常朝礼与茶

在清代这片历史舞台上,常朝礼犹如一幅瑰丽的画卷,展示着独特的礼仪风范与政治智慧。作为清代朝廷举行的一种重要礼仪,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凝聚着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制度规范,一种彰显着君臣之间和谐共处的人文关怀。它涵盖了大朝和常朝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乐曲中的高昂与平缓,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大朝,如同乐章中的高潮部分,是在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这三大节时举行的盛大典礼,皇帝亲临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而在常朝的部分,则如同乐曲中的慢板,是召集官员处理国家重要政务的集会,亦是规范君臣行为的重要礼仪。

常朝礼是清代政治生活中的日常部分,如同宫廷中的日常茶饭,虽平淡却不可或缺。它是召集官员处理国家重要政务的集会,是君臣之间交流意见、共商国是的场所。在这里,官员们按照礼仪规范,行礼如仪,尊卑有序,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处的氛围。同时,常朝礼也是规范君臣行为的重要礼仪,它约束着皇帝与百官的行为,维护着皇权的尊严。

在常朝上,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后,赐诸王以下各官坐。首先是各官行一叩头礼,然后是光禄寺执事人员赐各官茶,各官就坐次再行一叩头礼,饮毕后再行一叩头礼。赏赐大臣官员的贡茶,一直以来都是由光禄寺承办的乳茶。这种乳茶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加工,才能呈现出乳白色的光泽和浓郁的香气。每当赏赐大臣官员的贡茶时,都是由八旗马甲(骁骑兵)分赐之。这些骁骑兵是清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每当皇帝赐茶时,他们便会迅速将乳茶分发给每一位大臣官员。在清乾隆六年,皇帝认为马甲赐茶的方式不够庄重和雅观。他认为,赏赐大臣官员的贡茶应该更加注重仪式感和礼节性,以彰显皇帝的尊贵与威严。于是,他下令将乳茶的赏赐方式改为由御茶房备茶,由内务府各执事人及内务府护军分别赐茶。这样的改变也意味着赏赐贡茶的规模和程序都得到了提升。每次赏赐贡茶时,御茶房会准备四十桶茶叶,由内务府各执事人八十名、护军六十名负责执茶桶、茶碗。他们会按照大臣、官员的坐次分别赐茶,确保每一位受赐者都能够享受到皇帝亲自准备的珍品。

常朝礼还规定了官员的坐次和行礼方式。在太和殿中,皇帝的座位是中心,而官员们则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座位上。当皇帝赐茶时,各官员必须按照指定的顺序行礼,即一叩头礼。行礼的方式和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

6.2经筵活动与茶

经筵活动,作为汉唐以来帝王为研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不仅是帝王教育的重要活动,更是传承文化、弘扬经典的庄重仪式。经筵不仅仅是一次学术讨论,更是一种敬仰先贤、传承文化的象征。在经筵前一日,皇帝和文武百官会祭拜孔子,这是一种对先师孔子的敬意和尊重,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祭拜仪式中,皇帝和文武百官会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之礼,表达对先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们还会献上祭品,如香烛、酒水、糕点等,以示对先师的虔诚之心。

举行经筵典礼这一天,皇帝身着常服,乘舆出宫到达文华殿。殿内侍立着满汉讲官,皇帝升座后,满汉讲官行一跪三叩礼,恭敬谦逊进前讲四书,,皇帝则会宣讲御论,之后,皇帝从文华殿步行至文渊阁,各官进至阁内,接受赐茶。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四十九次经筵中,礼仪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起初,经筵上只有讲经史和品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乾隆五十二年,特命演奏《抑戒》之章,以听乐清耳,品茶悦心。在经筵之后,更是有着丰富的日讲活动。春秋二仲月,康熙二十五年,皇太子会在传心殿进行告祭礼,然后在会讲时,礼部官启请皇太子诣主敬殿进讲经书。这样的仪式严谨而又庄重,代表着皇室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然而,这只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其背后蕴藏着无尽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每一场仪式,每一次进讲,都是对皇室尊严的维护和对文化的传承。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出清朝对于礼仪的尊重和对于皇室生活的关注。

6.3视学仪与茶

视学仪是清代皇帝在国子监听取祭酒讲四书的礼仪,旨在“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该礼仪自顺治九年开始进行,至顺治十四年再次举行。在视学仪中,皇帝从太和门的中路进入太学黄幄内,对孔子行二跪六叩头礼,众臣随后行礼。礼毕后,满汉讲官依次进讲易经、四书等经典文献,引导大家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讲官们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在场的官员们深受启发。讲毕,皇帝赐王以下各官茶,以示皇恩浩荡。

次日,皇帝于太和殿赐座赐茶,对官员们进行赏赐和安抚,视学礼展示了皇帝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孔子的尊崇,也展示了清代的礼仪制度和教化理念。

通过视学仪,清代皇帝向全国的官员和百姓展示了自己的尊师重道之举,并强调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官员和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