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书房,林秋静静地看着自己整个关于核聚变工程的规划,慢慢吐出了一口气。
在之前的想法中,虽然林秋知道托卡马克装置背后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但考虑到核聚变工程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和资金,他还是愿意配合引导东方超环项目去实现可控核聚变成功落地的。
所以林秋先是攻破了室温超导材料的研制,并且答应了老院士,可以优先供给东方超环,让其反应实验的上限大大提高。
之后林秋还会解决第一壁自愈性材料的研发和湍流模型的确定,从而让核聚变领域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并加以重视。
最好,林秋可以加入核聚变工程的核心组成员,这样改造东方超环内的局限性也就有了希望。
并且这种方式,损耗的国家资源和资金也会是最小的。
但林秋显然是想的太简单了。
李院士主导下的东方超环项目,涉及到上百亿资金,背后数千工程师,利益纠葛极为复杂,而如果林秋就这么横插一脚进去,无疑是动了别人的蛋糕。
目前东方超环的运行温度还在3000度左右,如果按照林秋要求,直接去做一亿度的温度,甚至还要运转一分钟,那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可也会带来巨大的变动!
这么大跨度的实验,是不是进行目标拆分,分为三年五年十年来推进会更好一些?
要知道,可控核聚变每一次进步,都可以申请一笔不菲的资金,可你林秋一下子迈步这么大,中间不是白白损失了很多钱?
还有国际影响问题,一旦做了林秋实验,东方超环就会一跃成为蓝星上温度最高运行时间最久的实验堆,会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如果后续实验做不下去,可控核聚变不可行怎么办?
更不要说还有安全问题了,这样的风险,这样的责任,林秋一个都不是核专业出身的外人,哪怕有大长老的信任,哪怕他经过理论计算了,可谁敢就这么答应下来?
而除了这些思虑外,林秋也清楚,对方还有另外一个心思在。
那就是自己的湍流模型实验,如果不找东方超环实验堆,林秋也只能等着,因为国家层面不会允许这样核心的机密交给国外的实验堆去验证!
也就是说,林秋要么就干等,要么就只能低头。
但这两样,林秋都不打算选。
他决定,向大长老申请,另起炉灶。
……
……
法国ITER热核聚变项目组。
自从林秋回到夏国之后,双方就建立起了一条联系通道,旨在建立一套高温等离子体的湍流模型,所以为表诚意,ITER也提供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自然不是最新的实验数据,甚至有些还故意给了错误的,但整体上还是有用。
这也是法国当局的一种自保手段,涉及到可控核聚变这种关乎国家最高机密的东西,哪怕是无奈之下必须借助他国力量,法国也会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