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首诗引起了刘基的警觉,已经出走海外的刘家决定加快离开老家的步伐,让留守的刘谨尽快处理田产商铺,近早离开南田。
可是年后刘璎必须与父母一同回老家,他要去相亲,这件事情没人能替代,只能亲自前往。
应该说此时刘璎到浙江老家还是安全的。第一,朱元璋版本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没开始,第二,台员的情况大陆上还很少有人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会关联到刘家。所以调动军舰护送刘谨、刘璎等一家人到瓯江口,然后十几个精干的护卫换上家丁服饰护送刘璎和他的父母回南田老家。
刘谨到南田的任务是做出走的善后,刘璎则是为了完成相亲这个必走的程序。所以他回到南田,两家人都做了准备后第三天就随着母亲去相亲了,应该说是&ldqu;被相亲&rdqu;。
刘璎问他母亲:&ldqu;儿子有事要问。&rdqu;
&ldqu;什么事?你说。&rdqu;
&ldqu;母亲,咱家老太爷的事说亲的这家人知道吗?&rdqu;
&ldqu;在南田本乡本土的当然都知道的,老太爷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乡里乡亲的都认识。但是外乡人很少知道。咱家有规矩嘛,老太爷的身份和你在海外的事都是不准说的,所以除了南田本地人,外人知道的不多。陈家是否知晓,我实在不知,但是陈家人的话语间从没有提到老太爷。&rdqu;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刘基依然在朝里为官,那刘家的地位就显赫了,一般乡绅人家是配不上的。可是一旦刘基罢官那可就成了朝廷的犯官,是谁都不敢靠近的罪犯家庭。总之,无论刘基为官还是罢官,乡邻关系都很难处理。
不过由于刘家人的避讳,有聪明的人知道了也会装不知道,至于这户未来的亲家是不是知道就未可知了。
女家距离南田不太远,只有二十几里,他母亲陈氏带着他坐马车半天的功夫就到了。同行的当然少不了媒人,所以这一行有两辆马车,陈氏和刘璎乘坐一辆,还有一辆里坐的是媒人。
此时的陈氏年纪并不大,也就是三十刚出头,按现代观点还是个小青年,可此时却是要做婆婆了。
两辆马车和一群随从仆人进了陈家的大门,在二门外停下来。从这宅子的规模看也是殷实人家。
按正常规矩说,刘璎做客应该见男性主人,庄重场合当然是见这一户的家长。可这一次是相亲,他是随着母亲来的,他的母亲首先见的是这一户的女眷,相亲嘛,刘璎也只好跟着母亲去见陈家的女眷。
在媒人的引领下,陈氏带着刘璎进二门后径直到堂屋,里面已经是满满的一屋子人了,看上去有七八个人,椅子凳子都坐满了,都是衣服鲜亮的妇人,头饰珠光宝气的,满屋子生发油味。这些女人应该都是陈家的至亲,否则也没资格来。
处在一群女人中间,刘璎不敢乱看,低眉垂目地进屋站在那里。可他现在是主角啊,所有人都盯着他看,被人审视的滋味不好受,他浑身不自在。
这场面就看着媒人在忙活了,她带着陈氏和刘璎一个一个地引荐,他母亲应酬着,刘璎只有作揖行礼的份,头都晕了。除了为首的一个老太太和未来的岳母之外那里能记得住谁是谁呀?不过行礼也有收获,红包收了一大堆,都交给后面跟着的丫鬟拿着。
不过他还是心里猜想,他未来的媳妇此时会不会在某个角落里偷看呢?想归想,他可是不敢抬头看。
未来的岳母和老太太是必须要问话的,不过也是最简单的话,比如多大了?属什么的?兄弟几个?还念书吗?还说:都是亲戚可以前没见过以后要常走动等等的话。总之都是不得不说的废话,刘璎也只能一一作答。
刘璎的长相算不上英俊,但是年轻人的朝气十足,并且刘璎见识广,简短的回话语言得当。他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自然就气度非凡,尽管压抑着,那气质是掩饰不住的。
很显然,今天来相看的女人们都很满意,都是满脸笑容的。刘璎的母亲更是自豪,自己的儿子争气,她也脸上有光。
刘璎正觉得乏味,一个丫鬟进传话说:&ldqu;启禀老太太,老爷在书房等着呐,说是让刘家少爷早点过去。&rdqu;
陈家老太太对传话的丫鬟说:&ldqu;你引着刘家少爷过去吧。&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