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2章:一首诗(1 / 2)再生于明初首页

除了刘诠留守台员之外,刘家全家人在北竿岛团聚过年,在老家留守的刘谨夫妇也来了,对于刘家来说,在外乡过年还是第一次。

过了年就是洪武4年了,是公元1371年,刘璎有17岁了,按古代的标准他已经是成年人,家里长辈就要操心成亲的事了。刘璎是后世人的心理,十几岁成亲太早了,可是这件事由不得他。古人的观念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老太太和刘璎的母亲早已经张罗多时,并且已经相中了一个乡绅之女。

刘璎之母陈氏对刘璎说:&ldqu;儿啊,你也不小了,该成亲了,说起来女家你也知道的,是我远房弟弟的女儿,论起来也是表亲。上个月我还亲自去相看了,这女孩挺文静的,模样也好,并且这事老太太也是知道的。对家也是想亲自相看相看,这也在情理之中。我们知道你事情多,很忙,可人生大事也马虎不得,在忙也要抽时间去老家一趟,让人家父母相看。&rdqu;

现代人的观念讲究感情,正所谓情投意合才产生爱情,起码要合得来呀?可身在这个时代就不要说什么感情了,要守这个时代的规矩,男女之间从来没见过面,也就是盲婚哑嫁撞大运了,真要是遇到蛮不讲理的悍妇也没辙。但是刘璎知道此事拒绝不得的,在这个时代哪能讲自由恋爱呢?在古人的眼里那不成了痞子流氓了吗?没别的办法,只好相信父母了,所以与其别扭就不如痛快答应下来,起码能让父母亲和老太太都舒心。

刘璎想想说道:&ldqu;婚姻大事全靠父母操心了。这件事儿子应了,时间行程由您和父亲看着安排吧。&rdqu;

古代相亲,一般都是男方的母亲相看女孩,女方的父母相看男孩,男女本人当面相看的极少。

。。。。。。

过年期间,一份邸报惊动了刘基,他做了眉批再传给刘璎等人传阅。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这份邸报刘璎也看过,此前他就没看出什么问题来。

什么是邸报?前面我们说过。古代的朝廷是有邸报的,就相当于现代里的新闻报纸,但是现代的报纸是给所有人看的,当然也有只给高官看的内部资料。古代没有大众看的新闻报纸,朝廷发布的邸报仅仅是给官员看的。对邸报有管理,但是没有那么严格,只要是有心人也有可能看得到。

刘家有自己的情报系统,有搞来邸报的渠道,每一期都有。台员的总理衙门设立之后,也出版一份自己的邸报。这两份邸报都翻印出版,供官员们传阅,所以现在刘基能看到邸报,并且一期不落。

是邸报里的什么内容让刘基这样重视呢?那是邸报里登了朱元璋的一首诗。

朱元璋是大老粗,可是并不妨碍他写诗。

朱元璋随着地位的上升,大老粗也要学认字写字,他需要看臣子的奏章,也需要批复或书写命令什么的,所以没读过书的朱元璋也会写字。

这首诗很重要,历史上有记载,诗的全文如下:

百官未起我先起,

百官已睡我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五丈犹披被。

全诗就这四句。

前两句说他比官员们都勤奋:官员们还没起床我起来了,官员们已经睡觉了我还没睡。

后两句是羡慕江南富豪的生活,说他自己不如江南的富翁,太阳都五丈高了那些富翁还在被窝里。这些富人们太悠闲太滋润了。

细琢磨,朱元璋这是有怨气。

历史上说:有个叫&ldqu;万二&rdqu;的浙江富商有点头脑,他看到这首诗悟出了味道,于是他带着全家出走,跑到云南去了,家里只留下仆人看家。

确实,在这首诗发表之后没过多久,江南富豪人家被抄家杀头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