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先手(2 / 2)澳洲兴明录首页

兄弟俩针对这些问题,对零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调整,采用了更加精密的连接方式,如榫卯结构和螺丝固定等,确保了自生火铳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毕氏兄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支自生火铳。

这支自生火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也承载着大明复兴的希望。

它的枪管乌黑发亮,燧石发火装置精巧灵敏,扳机操作顺畅,整体工艺虽然比不上现代工业制造的精密武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堪称是火器制造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王章墨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毕氏兄弟手中的自生火铳,眼中满是惊喜与期待。

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兄弟俩来到郊外的一片空旷之地,进行试射测试。

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自生火铳的优势,他们还带来了一支传统的火绳枪,准备进行对比。

毕登辅手持自生火铳,瞄准了远处的目标,深吸一口气,然后扣动了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枪口喷出一道火光,一颗弹丸如闪电般飞向目标,准确地命中了靶心。

随后,毕登辅又连续进行了几次试射,每一次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自生火铳的发火装置稳定可靠,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超传统的火绳枪。

接着,他们换上了火绳枪进行试射。

火绳枪的操作相对繁琐,需要先点燃火绳,再将火绳靠近火药池引发火药燃烧,从而发射弹丸。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操作速度慢,而且由于火绳燃烧产生的烟雾较大,容易暴露射手的位置。

此外,火绳在潮湿的环境下还容易熄灭,导致无法正常射击。

经过多次试射,火绳枪的射击精度和稳定性明显低于自生火铳,而且每次射击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火力持续性不足。

对比之后,毕登辅总结道:“王大人,这自生火铳相较于火绳枪,优势明显。

其发火装置稳定可靠,不受天气影响,风雨中亦能正常使用;

操作简便快捷,大大缩短了射击间隔,能在战场上提供更密集的火力;

且隐蔽性好,不易暴露我军位置。

然而,自生火铳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对工匠技艺要求也高,目前产量难以迅速提升。

而火绳枪虽有诸多弊端,但胜在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装备。”

王章墨点头称是,说道:“二位贤侄所言极是。

这自生火铳若是能大量装备我大明军队,必能提升我军战力。

我们需尽快完善生产工艺,提高产量。”

毕登翰也接口道:“王大人放心,我们定会继续努力。

同时,也需加强对工匠的培训,确保每一支自生火铳都能达到最佳性能。”

在歙县继续研制改进自生火铳一段时间后,王章墨意识到此地虽隐蔽,但资源有限且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带着毕氏兄弟前往广州城附近的乡下。

广州城商贸繁荣,物资相对丰富,且人口密集,便于招募工匠和获取各类原材料,同时又远离北方的战乱纷争,相对安全。

抵达广州城外的乡下后,王章墨利用朱慈烺给予的资金和自己的人脉,迅速购置了一片隐蔽的土地,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不易被外人发现。

厂房的建设也极为低调,房屋的外观与普通民居无异,内部则进行了巧妙的改造,划分出了铸造区、加工区、组装区和储存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为了确保生产的机密性,王章墨在厂房周围设置了暗哨,日夜轮流值守,对任何靠近的陌生人都保持高度警惕。

同时,招募的工匠们也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查,只有那些对大明忠诚可靠、技艺精湛且口风严实的人才能入选。

在生产过程中,毕氏兄弟和工匠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

铸造枪管时,会在夜间燃起小火炉,尽量减少火光和烟雾的散发,同时利用巧妙的通风装置,将产生的烟雾分散到树林中,避免引起他人注意。

加工零部件时,工匠们会用布包裹住工具,降低敲击声,防止声音传出厂房。

火药的配制更是在极为隐蔽的地下室中进行,每次配制的量都严格控制,避免因大量储存火药而引发危险和暴露目标。

火药配制完成后,会立即被转移到专门的储存室,储存室的墙壁经过加厚处理,周围还设置了防火的沟渠和沙袋,以防万一。

毕氏兄弟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匠们。

毕登辅亲自指导枪管的铸造工艺,从生铁的冶炼到浇铸的技巧,他都耐心地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一根枪管都符合质量标准。

毕登翰则专注于发火装置和其他零部件的制造,带领工匠们精细打磨燧石,调试扳机和弹簧,保证发火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他们还不断优化生产工艺。

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毕氏兄弟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改进。

例如,在火药的配制上,他们建立了更加严格的原料筛选和配比制度,确保火药的质量稳定;

在零部件的加工上,引入了一些简单的模具和夹具,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逐渐将月产能稳定在了 50只左右。

从 1645年开始生产,到 1647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总共生产了大约 1300只自生火铳。

这些火器被秘密地储存在厂房的地下仓库中,仓库的入口经过巧妙伪装,内部设置了多重机关和防护措施,确保火器的安全储存。

王章墨深知这些火器对于大明复兴的重要性,以及朱慈烺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他找来一个坚固的匣子,将自生火铳的研制过程,包括每一个技术细节、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同时,把与火绳枪对比后的优缺点分析也一并写入密函之中。

他的笔触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大明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望。

写好之后,王章墨将密函仔细封存起来,放置在一个隐蔽的角落,等待着朱慈烺派的人从澳大利亚过来。

他时常会去查看密函是否安好,心中默默祈祷着能早日与前来接应的舰队会合,将这份珍贵的成果呈献给朱慈烺。

在等待的日子里,毕氏兄弟和王章墨并没有丝毫懈怠。

他们继续在厂房中忙碌着,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自生火铳的性能,另一方面继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确保生产和储存的安全。

他们深知,这些火器是大明复兴的希望之火,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厂房逐渐走上正轨,生产出的自生火铳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日益精良。

这些火器被秘密地储存起来,等待着朱慈烺后续的指示和安排,为大明的复兴默默积蓄着力量。

而毕氏兄弟和王章墨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坚守着他们的使命,不断探索和改进火器技术,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振大明的雄风,让先进的火器在战场上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续写大明王朝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