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3(2 / 2)丹水叮咚首页

青年的回答,和钟润民所听到的基本一样。

“你们是自愿把粮食送往引丹工地上的吗?”尹清泉问。

青年笑道:“这又不是旧社会,难道还要强迫啊!”

看到尹清泉紧拧眉头、双目通红的模样,青年继续说道:“修渠是为首都人民、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排忧解难的大好事,当然应该积极支持。我们没有去往前方工地,没能为修渠出力流汗,在后方节约点粮食送去,虽然自己挨饿受累,但心里是高兴的呀!”

……

讲完各自所遇情况,钟润民和尹清泉都没说话,只是面色凝重的互相望着对方。

远远的道路尽头,踽踽的走过来了一个黑影;黑影走得极慢而且走走歇歇,半里来长的路,竟差不多走了顿饭工夫。

黑影走到近前,钟润民和尹清泉才看清是位六十来岁、头发苍灰的老婆婆;老婆婆穿着破烂的对襟大袄,大裤裆棉裤上缠着半尺多高的裹腿,左胳膊肘挎着一只箩筐,右手里握着一把剜铲,双目专注的在地上寻寻觅觅,完全没有注意到路旁的钟润民和尹清泉。

在经过两人面前时,老婆婆忽然弯腰从地上捡起一颗什么东西填进嘴里,窝着没了牙齿的嘴嚼了两嚼后,脖颈一抻便把东西咽了进肚。

钟润民和尹清泉同时起身,打招呼道:“老嫂子……”

老婆婆转过头来,目光茫然的张望半天,问:“两位大兄弟,你们是在叫我吗?”

“是,我们是在叫你!”钟润民和尹清泉同声回答。

老婆婆说:“对不住呀,我的眼睛一到半晌挨饿的时候,就混苍苍的只能看见面前二尺远的东西。你们是过路的客人吧?”

“是!”尹清泉答。

钟润民望着老婆婆挎着的箩筐,箩筐里是刚刚寻薅挖掘的面条菜、灰灰菜、灯笼棵、勾勾秧甚至是刺芥芽之类的野菜野草,不禁大为惊讶的问:“老嫂子,灯笼棵开水淖淖勉强还能吃,你怎么连刺芥芽也薅了回来?”

“能吃能吃,一样能吃,就是得用热水狠烫罢了。”老婆婆虽目光混沌,却表情坚毅的说,“好歹还带点青气哩。旧社会里糠菜半年粮,树皮剥剥当干粮,不也都熬过来了吗?”

尹清泉问:“老嫂子,我们刚才看见你往嘴里填吃东西,吃的是什么啊?”

“一根干豌豆荚。豌豆荚青嫩的时候能吃,老了干了难道就不能吃了吗?”老婆婆笑着说道,“能吃的东西不吃进肚里,那不白瞎了吗?”

钟润民和尹清泉的眼眶湿润了,两人推起自行车陪着老婆婆往前走了一段,结果就走进了村,走到了老婆婆家的院门前;老婆婆回头说道:“两位大兄弟,要不到家坐会?吃的紧张,可烧碗开水给你们解解渴,煮碗稀饭给你们止止饿,还是能做到的!”

“既然到了门前,那就进去看看吧!”钟润民望着尹清泉,用征询的语气说道。

尹清泉点了点头,于是两人停好自行车,跟着老婆婆一道走进院门,站在当院四面打量着。

“家里还有个婆婆卧床不起,儿媳去了工地支前,小儿子在村校当代课老师;现在,里里外外就剩我一个老家伙操持了!”老婆婆陪在旁边,絮絮的说。

尹清泉看到西侧低矮的厢房地上,用茓子圈着高高一茓子黑黢黢、枯皱皱的东西,开口问道:“老嫂子,茓子里盛着的是什么东西啊?”

“干红薯叶。去年秋里生产队起红薯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拿笤帚把蔫落在地的红薯叶扫拢成堆,然后一背笼一背笼的背回家来晒干茓好。”老婆婆一边放下箩筐一边回答,“咱农村有句话,叫闲时置下忙时用;冬天里不下地不出力,就拿这红薯叶熬了汤喝哄哄肚皮,倒也剩下了不少粮食哩!”

钟润民问:“老嫂子,村里家家户户都缺粮吗?”

老婆婆答:“不是缺粮,是把粮从牙缝里挤出来,送给引丹工地上的亲人们。战争年代咱们就在后方支援前线粮食,现在新社会,咱们干自己的事,就更应该支援了!”

钟润民和尹清泉呆呆的望着老婆婆;老婆婆尽管白发凌乱,目光混沌,饿得看不清面前两尺远的东西,但脸上却是一种刚强沉静的表情。一瞬之间,钟润民和尹清泉眼眶里的泪水止不住的滚滚淌落了。

“老嫂子,你也知道引丹的事呀?”钟润民擦泪问道。

老婆婆乐呵呵的笑道:“这么大的事,我能不知道?何况我大儿子就在工地上干活,我得带头节约粮食支援他们啊!”

“你大儿子在十林公社的工段上吧?他叫什么名字?”钟润民和尹清泉同声发问。

老婆婆狡黠一笑,答:“是在十林公社的工段上,姓张,名字嘛,你们到工地上一打听不就知道了?”

“这里是十林公社习营大队吧?”钟润民低声问道。

尹清泉低声答道:“是十林公社习营大队!”

两人对望一眼,均已在心里猜出老婆婆的儿子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