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送学(2 / 2)年代之村医首页

“读初中了,要更加发奋了呢,考个中专,吃国家粮就好了。”

“要得。”儿子满口答应。

“初中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来的精英,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要加油。”他叮嘱自己的儿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发奋,不要泄劲。”

“要得。”

乡中学还在乡上集镇再往北三四里,坐落在盆地北边的高山南麓脚下的一处高地上,和本县的第十高级中学毗邻。背靠高山,面向盆地,山水隽秀,人杰地灵。是本地有名的风水宝地,原是南宋状元易祓的故地,当地人称“现宝台”。

宋时,中原沦陷,衣冠南渡,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向长江以南转移。得益于此,本属于蛮荒的湖湘之地,许多理学名人和文学大家先后前来修筑书院、开坛讲学,一时文蔚,成为了文脉昌盛的“道南正宗”。

受此余惠,还在湖南中西部偏僻之壤的名不见传的巷口,一时也文风蔚然,不仅出过像易祓这样的状元,而且,离此往东十多里的官山,更被南宋理学宗师张拭张楠轩父子选中作为安厝之地。

“现宝台,好地方呢。”元医生感叹着,开始从风水的角度剖析这样一方宝地。

“后面是这么高的山,前面一眼看不到边,全是平地。”

“左右两边都有一条河流流下来,汇到一起。”

“后有靠,水聚财。”

才财相通,既有才又有财,当然是极好的风水,所以出个状元,也就说得通了。可惜哥哥的兴趣不在风水,他问自己的父亲,说道:“易祓和张楠轩,哪个厉害一些?”

“张楠轩。”元医生几乎未加思索回答。

易祓考中状元后,此后一直留在宋廷为官,最高做到了南宋的礼部尚书,张栻只做到了一路安抚,论官职远不如前者。但是张栻一生致力于理学学术思想研究、书院创建,教书育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他的学术地位远高于前者。

“当然是张楠轩。”元医生强调。

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可能当时,当朝的礼部尚书,的确风头鼎盛,远盖过归隐的大儒。然而一千年后的今天,状元故里已经难觅当时的荣耀和光彩,曾经的高门大户、亭台楼阁早已湮灭在时光的长河里。理学南宗的张南轩墓前,依然还能看到残留的石马、石桌、石椅等陪陵之物,历代皇帝敕立的“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石碑,仍然威严的矗立,无声的诉说着墓主人的万古不凡。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终于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沿着脚下的这条蜿蜒的泥土公路,在尽头的几幢三层的楼房建筑,在一片低矮的土砖黑瓦房丛里,显得格外挺拔耸立、鹤立鸡群。

元医生走的越近,越能感受到它的文秀气脉,不断重复着感叹道:“这是个好地方呢,出过状元的呢!”

那就是巷口中学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之后,父子两人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

解放前,这里本来是本地望族易氏的祖宅。土地改革时期政府重新分配田地,被收归国家,重建为两所学校,好让年轻的学子们,共享状元故地的文脉和气韵。——一所初级中学,供全乡的适龄少年之用,一所高级中学,为全区的有志学子提供高等级教育。

来到学校门口,右墙上的一张鲜红的喜报,首先冲入眼帘。喜报用饱蘸浓墨的毛笔写成,点横撇捺,难掩锋芒,格外显眼。元医生忍不住地小声读出声来:“喜报!热烈祝贺我校……”

元医生念着念着不由自主一侧身,把肩上的担子卸了下来,顺手取下草帽,一边扇风,一边念道:

“在xxxx年高考中,再传捷报,本科上线一十二人,大专上线二十九人,共上线四十一人,上线率16.5%在全县所有普通高中中,名列第一。感谢全体师生们高考中的努力和表现,祝愿他们在新的学业和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学校以你们为荣!”

这是隔壁高中今年高考的喜报。

因为两个学校比邻,联系紧密,甚至田径场都是共用。初中一边更接近居民区,人员往来更加密集,所以每年它的喜报也会张贴到初中校门口的墙上,以便和更多的居民分享喜悦。

“十中今年考上这么多啊!”元医生感叹道,“一年不得考上几十个?”

元医生在高考的喜报前,没有沉吟太久,看完十中的喜报,自然而然他的注意力继续转移到了中学中考的喜报上。中学的喜报也在墙上,紧挨着高中的喜报。同一面墙上,同时贴着两个学校的喜报,一个中考,一个高考,也算是其他地方居民难以见识到的盛事。

“喜报!热烈祝贺我校在xxxx年中学会考中,在全县所有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喜报的内容大同小异,元医生继续念出声音来:“考取一中三人,中专上线二十七人。普通高中上线八十六人。祝贺各位同学和老师,感谢他们的努力,祝愿他们在新的学业和工作岗位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阿耶,今年考上这么多啊!”元医生啧啧惊叹,“了不起啊。不愧是重点中学,巷口中学教学质量还是好。”

本县本来仅有一所重点的高级中学,它每年会从全县的所有初级中学里择优选拔学习的尖子,集中优势师资,全力培养,因此历年高考,几乎有一半以上能考上大学。在全县所有高中里面,遥遥领先,一骑绝尘。

按照重点高中的模式,村民们自发根据各个初级中学历年以来的中考表现和升学率,把它们也分成了等级,像巷口中学这样的,被划成了重点中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不以能进入巷口中学执教和读书为荣。

元医生继续说道:“去年你堂叔带的毕业班,全县考得最好,都只考上了六七个。”

元医生的堂弟,在另外一个乡的普通初中教书,去年带的毕业班中考,一次上线了七人。这个成绩,别说在普通初中,就是在巷口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也是凤毛麟角,殊为难得。所以他一战成名,成为名声遐迩的“名师”,听说很快,他就要被调到巷口中学来,带中考的毕业班了。

元医生把墙上的喜报仔细地读了好几遍,才意犹未尽地转过身来。他不自觉地把背心翻卷上来,好方便散发热气。他一边用草帽扇着风,极目远眺,一边哎呀呀地感叹,对自己的儿子说道:“好地方呢。人杰地灵,真是好地方。”

站在校门口四下眺望,中学周边,以学校为中心,密集的集中了很多的人家,掩映在高大的乔木和楠竹丛里,影影绰绰可以看到它们的黑色屋顶和黄色的泥墙。

往西边眺望,目力所及,阡陌相通,是一片一片的稻田,一阵阵微风吹过,绿色的稻浪涌动,由近及远,一层一层地荡漾开去,直到消失在目力所及的尽头。在那里正是乡里的集镇,越过集镇,一直往西,大约五六里,就是元医生家的方向。

“你们现在有这样的书读,这么好的学校环境,要发奋呢。”元医生再次挑起了谷担。

“嗯嗯嗯。”儿子一边心不在焉地回应,一边好奇的向大门内打量——这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宏伟、最壮丽、最高大、最宽广的一片楼房了。中间的操场,比粮站的水泥坪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