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孟教授,是怎么学的?
李元素心里有点犯嘀咕,这人有点邪门呀,画风跟自己之前遇到的人不一样。
不过目前看起来,这孟教授能看透卢小鱼的根底,自己粘了他的知识,是不是等同于,自己也能看透这个年轻的小神医了?
这么一想,李元素这内心,一股莫名的优越感不就上来了嘛。
刚好,这个阳伟男开完方子走了,下一个患者坐了下来,开始问诊。
“卢大夫,前几天喝了你开的药,感觉是好多了,但是这反酸烧心还是有,而且还是会吐‘番茄汁儿’......”病人是个大妈,一坐下来就开始讲自己的病情。
吐“番茄汁儿”是什么鬼?
这人能自产番茄吗?
李元素在一旁耐心听了一会儿后,才听明白,其实就是颜色泛红的汁水,看着像“番茄汁”而已。
听到这里,虽然不太礼貌,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插了句嘴:“这位阿姨,你一直吐这个红色液体,有没有去医院查个胃肠镜呀?”
这是李元素接受医学教育的职业素养:医生考虑疾病,是排除法,而且是先从最危险的疾病开始排除。
那么这个大妈口吐“红色”可疑液体,首先肯定要排除胃出血或者消化系统肿瘤。
而检查胃肠道疾病,最最清楚且金标准的,就是“下个”镜子,用人的眼睛亲眼看一看,如果有什么可疑情况,还可以取标本活检,做病理检查。
医生要具备一种基本素养,那就是对于患者的病情有个初步的判断。
大众对于医生有种迷信的思想,总觉得医生就该一听描述,就能判断是什么病,更甚者不吃药,光听医生讲两句话就能“治病”。
为此,网络上总会有大把的人批评医院的医生,去了就知道开检查......
我就是个胃痛嘛,就给我按胃痛治就行了,给我开那么多检查干嘛?
挺无语的,逻辑站不住脚。
第一,小病不出社区,诊所不用开检查,开药解决就行,去医院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这位患者你都给自己“诊断”是胃痛了,找医生干嘛?
如同甜港的医生,都是不会给患者留联系方式的,但是内地普遍医生会留,于是又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喂,大夫呀,我是XXX,我某某,如何如何.......你说我该怎么办呀?”
大夫:“你现在这样,那样,先怎么怎么样,然后.......”
“奥,大夫呀,你说,我这样行不行,巴拉巴拉.......”
大夫:“.......”合着我刚刚白讲了。
有时候,患者总喜欢找医生求个心理安慰,当医生出于专业角度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后,他往往选择性失忆,而是把自己的猜测与想法给医生复述一遍,以求认同。
鸡同鸭讲话,复读机。
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发达,什么都能搜到,但是搜到知识并不代表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举个例子查胃肠镜,做活检,发现“管状腺瘤”。
这是什么?严重不严重?该如何处理?
做头颅MRA发现某处血管凸起“动脉瘤”。
这是什么?怎么治疗?
李大湿遇到的最好笑的笑话是,一个脑梗死的患者,他的家属讲能不能把已经堵上的血管给“投(捅)一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