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八十六?弹劾二度,后发先至(2 / 2)道御大明首页

杨道陵则是笑笑,他还有更深层次的两个目的没有说。

第一,就是为王老头打造刚直人设。

王老头之前几乎一直都在地方任职,在朝廷衮衮诸公里面没有什么存在感,也从来没有给皇帝以什么印象。

几个月前他安排王老头平叛,这才让他登上了中心舞台的边缘位置,做上了有中央性质的巡抚一职。

而王老头任巡抚一职尚短,还没有通过奏疏发表什么意见,也就让朝中那些人摸不清他是什么秉性。

就这这次弹劾事件,让王老头提出约束抚按官权力的奏疏,一下子就会吸引京官的注意力,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王中丞是位公忠体国的刚直之士啊!

这样一来,对王老头将来的官途会有莫大好处。

至于他为何笃定朝廷一定会采纳王老头的意见,答案也很简单。

《世宗实录》:(嘉靖二年十一月初六)吏部言:“近抚按官举劾多任己意,或滥及匪人,或追求细故。纠劾之词取足排偶,有直指一事即盖终身,未见所行,预料不称。求之既备,责之太急。又有传闻飞语,遂相附和,假托民谣以为左证。士习治体,甚非所宜,故给事中葛鴊论抚臣举荐非人,深属时弊,但未及纠劾一端,乞敕抚按务慎举剌。”讯从之。

也就是说,在原本历史上,朝廷本来很快就会对抚按官进行一定约束,这也很符合国朝特色——刚刚才提高抚按官权威,马上又对其掣肘。

这第二点深层目的,就是顺势给嘉靖也留一点印象了。

无论某巡按弹劾的“滥用民力”是不是真的,王老头请道士设斋醮都是事实。

而一个官员求神拜佛挺常见,同样,一个官员公忠体国也不罕见。

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可能就有点稀有了。

毕竟一为儒学“修齐治平”之类,一为道教“羽化升仙”之属,两者的趋向和追求是相异的。

那么这就很符合早期嘉靖的胃口了。

一方面,嘉靖此时已经非常沉迷斋醮了,很多言官都劝谏过,都是无功而返。

另一方面,嘉靖此时也同样很重视治国,在政治举措上施行了一系列利民之举。

而在人事上,即便之后任用的是亲近自己的议礼派,但他们也都不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而是有着一定抱负和能力的投机者。

那么王老头这样一个有能力(平叛)、有道德(自己提议约束自己的权力)、有共同爱好(设斋醮)的好同志,必然会引起嘉靖的注意。

一但“简在帝心”,擢升就不远了。

这就是杨道陵趁着巡按御史弹劾一事,反过来给王老头送的机遇。

“斋醮之事既已了结,小道就告辞了。”杨道陵给王老头出完主意就要回去。

“何不多留几日?”王老头挽留道。

“郑伯克段于鄢,已经到了逐段趋共的时刻了。”

杨道陵含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