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悲壮惨烈上甘岭(2) 坑道保卫战(1 / 2)不能忘却的197653首页

五圣山对于中朝军队的整个战线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这里失守,整个战线都会受到冲击。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南麓,是两个小山头,海拔高度不到五圣山主峰的一半。守住这里,能保住3.7平方公里的土地,能为五圣山防线提供一个前出阵地,如此而已。

而即使丢了这里,其后方还要五圣山主峰至高突岘这道高大屏障,别说2个师,就是两个军的美军也拿不下。而美军之所以要攻击这里,就是感觉这里的位置不那么重要,且位置突出,比较好打,中国军队应该不会死守。

志愿军方面由于范弗里特战前放出的多枚烟雾弹,15军的前期防御重心,并没有放在上甘岭上,主力44师以及炮兵部队,被布置在了五圣山下方的西方山区域,军长秦基伟认为五圣山地形陡峭不利于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行动。

因此用于防守上甘岭两处高地的仅有45师两个连的兵力,其中597.9高地共分12个阵地,由45师135团9连和8连1个排守卫。537.7高地共有9个阵地由135团1营1连驻守。

早在10月22日,也就是美军攻占表面阵地那会儿,15军的上司第三兵团司令王近山就告诉秦基伟,守不住可以退回五圣山,但是秦基伟的牛脾气上来,就是不退。

美军这边也急了,各大新闻纷纷聚焦此事。

美军一个师、韩军两个师,再加上十多个炮兵营以及数百架飞机的空中火力,合力进攻两个小山头却久攻不下,甚至连国会议员们也开始拿这场战争议论纷纷。

美军格外上心,我方高层自然也密切关注,中央军委已指示志司,随时准备将“战斗”升级为“战役”规模。

因此,上甘岭的这两个山头早已超越了土地或战线的争夺,成为了关乎尊严的象征。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强者自居的心态大同小异,士兵可以牺牲,弹药可以耗尽,但国家和军队的尊严绝不容有失。

上甘岭战役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坑道的作用功不可没。

提到坑道,就不得不提时任15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韩联军的进攻选择会是西方山,而不是易守难攻的上甘岭,只有张蕴钰敏锐察觉到了危险信息,他始终认为上甘岭地区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反对声中,张蕴钰力排众议,坚持要在上甘岭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的坑道工事,用于防备美军潜在的进攻风险,其中每个坑道位于阵地的反斜面位置垂直于山体,内部纵深可达数十米。

正是这一珍贵提议,为志愿军保存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早在战役爆发的前几个月,驻守五圣山地区的15军,就已展开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坑道挖掘工程,并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改变了原先壕沟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

驻扎在五圣山上甘岭的15军45师,还在上甘岭开了42个铁匠炉,利用收集到的废铁制品,造铁锤1000余把,钢钎2200余个,这种废物利用的本事,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拆除未爆炸的航弹和炮弹,提得炸药3700余公斤,靠着这些原始简陋的材料,挖出合计9000多米长的坑道300余条,坑道内建立粮库60多个,弹药库60多个,每条坑道都配备了许多暗火力点与观察哨。

在坑道外,还配置了明火力点、散兵坑、猫耳洞、马蹄形或弓字型掩体,彼此通过总计5000多米长、160余条的交通壕相连接,与坑道工事相互掩护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网。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共有大小坑道23条,其中,长50~100米的大坑道4条,10~30米的小坑道19条。大坑道是连的坑道,小坑道基本上是前沿班的坑道。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除1条小坑道被飞机投下的重磅炸弹炸毁、6条小坑道因不能利用而暂时放弃外,其他16条大小坑道始终控制在志愿军手里。

秦基伟曾在日记中写道:坑道战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

这些坑道的实际模样并不像后来电影里显现的那般宽敞,它们一般高不过1.5米,宽不过1.2米,里面空间相当狭窄局促,大部分地方连人员站立都很不便。美军战后报告称,志愿军在597.9高地有“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其一号大坑道长达2000米,可屯兵1个营以上,显然是夸大其词。

不过,坑道对于志愿军防御作战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作人员掩蔽部,又可作指挥所、弹药所、救护所;它既是在敌方猛烈火力打击下保存有生力量的最好的屯兵场所,又是向敌方实施出击和反击的良好出发阵地。

志愿军转入阵地战后,坑道便成为整个阵地防御体系的骨干成分。坑道与地面工事相结合,大大增强了防御部队抗敌火力毁伤和兵力攻击的能力,使得建设一条“攻不破的防线”有了可能。

当然,坑道本身也有局限性。陈赓就说过,如果使用不得法,坑道便是坟墓。秦基伟也说过,如果不加强坑道外的作战,或者防守部队不是万不得已时才进入坑道,“就会增加坑道的消极因素”。

上甘岭的坑道战斗,提出两个重要的战术问题:

一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可退往坑道?

尽管在敌方长时间、高强度的火力毁伤下,防守部队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能一打就退。但实战证明,只有在情况极端不利时,才可退守坑道,退守坑道的时机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二是坑道内部队怎样与坑道外部队协同作战?

坑道内部队与坑道外部队的相互支援和配合至关重要。在敌方占据表面阵地的情况下,坑道内的坚守是不可能长时间、孤立地进行的。实战证明,坑道外部队必须以火力和兵力配合坑道内的坚守行动,不仅要指定专门火力掩护和控制坑道口,而且要向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不断实施反击,坚决阻止敌方破坏坑道的行动。

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向坑道添补后勤补给,给坑道部队以物资上的接济和精神上的鼓励,确保坑道斗争能够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并确保其能在尔后的反击作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当然,这两个战术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并得到解决的。

由于敌方毁伤火力太强,而上甘岭两高地的表面工事,不到一天就被完全摧毁,防守部队失去工事依托,不得不很快退进坑道。此后,尽管通过出击和反击多次恢复了表面阵地,但由于始终无法进行有工事依托的作战,表面阵地只能是一遍遍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无法巩固。

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一开始,由于军和兵团后续梯队尚未调动到位,一线师、团伤亡又大,对表面阵地的反击力度逐次减弱,对坑道内部队支援不够,致使坑道战斗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上甘岭战役中,通过坑道作战,我志愿军在面对6万多敌人、3000架飞机、170多辆坦克、300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地面工事被全面摧毁的情况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时给予了回击。

在1952年10月21日之后,美军针对我方的坑道战,改变了战术。

占据表面阵地的美军使用炸药炸、硫黄弹熏、喷火器烧等残酷手段破坏坑道,并以火力封锁、推土填埋和铁丝网拦阻等方式封闭坑道口,企图活活困死坑道内的志愿军人员。

坑道内生存和作战条件之恶劣,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

15军战后报告对坑道内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述:

日子长久了,等了一天又一天,大反击仍不来临,敌人仍旧趴在头顶上,坑道部队忍受着想象不到的各种困难和折磨,真是度日如年。

坑道被打短,容量减小,人挤得不能行动,伤员更痛苦,烈士像砌砖一样垒积起来,盖上大衣。炮火的震荡,使坑道点不着灯火硝烟、硫黄、血腥、尿屎和汗腻味使空气恶浊到不堪忍闻,常引起人员的窒息。在坑道外零下二十度的气候,而坑道内着单衣还难忍受。

坑道口升起的混浊空气像工厂的烟囱冒烟,人员必须蹲下以便空气的流通。因缺水,以尿解渴,饭也吃不进了。就在此情况下,坑道部队坚持着英勇的战斗,轻伤员继续作战,重伤员参加擦枪等勤务。

上级命令伤亡过大的连队撤出坑道,到后面整补,很多干部战士仍坚持不出坑道,他们说:“坑道就是我们的家,还到哪里去?”他们只知道胜利就忘却了死亡,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上甘岭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他们堵在坑道的外部,用炮弹射击洞口,朝洞中放毒气和硫磺,甚至用巨石堵住了洞口,想要围困我军。

1952年10月23日夜间,我志愿军45师为了减轻坑道中的压力,决定组织一个连协同坑道内的另一个连(实际兵力仅相当于一个排)发起反击,试图重新夺回597.9高地的1号和3号阵地。

在135团5连的配合下,8连再一次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号和第8号阵地发起反攻。第5连攻击失利(据说5连是唯一一个上甘岭战役中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的连队),在没有配合的情况下,8连反复争夺9次才占领了2号阵地,攻占8号阵地后,全连仅剩下5人。

10月23日晚,由于又无法固守表面阵地,李保成带着十几个伤员和5个战士继续退守1号坑道,597.9高地反击失利。

在坚守坑道的反复拉锯战中,8连每天消耗一个班的兵力,最多时补充到140人,最少时,至10月24日凌晨,连长李保成身边就只有5个战士。这是8连第二次被打光,副连长侯有昌右胸被敌机枪子弹击中,在坑道内4天水米未进,第5天牺牲。

第134团3营8连,一共被打光补充重建了3次,其中第4班重建了4次,班长更换了6次。8连成为了15军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表面阵地的反击失败,进一步加重了坑道内守军的压力。

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军已经占领阵地多日,不仅对地形相当熟悉,而且还修建了工事,并利用了45师的一些防御设施和坑道,极大地增加了志愿军反击的难度。

10月23日,上甘岭的两个高地争夺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央军委向志司发出指示,指出该地的战斗已升级为战役规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上甘岭前线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自23日起,坑道部队每天平均损失一个班。为了弥补兵力,15军军长秦基伟不断从军部和师部抽调人员增援坑道,连队、排级甚至班级单位接连被派往前线,军、师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已耗尽。

秦基伟采用的这种添油战术,对前线兵力的增强效果十分有限。

而且,这些非建制部队抵达前线后,统一指挥问题、步炮协同问题、不同连队的协同问题都是十分棘手的,导致了很多不应有的伤亡。仗打到现在,美军在其他方向的进攻已经很弱了,完全可以抽调兵力补充两高地方向,但秦基伟并没有这么做。

10月24日晚,秦基伟派出他的警卫连96人,在由连长、指导员带领下前往597.9高地一号坑道。指导员王虏是秦基伟太行山时期的警卫员,跟随秦基伟长达五六年,多次在战场上冒死掩护过秦基伟。结果该连队在通过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受到巨大伤亡,只有24人到达一号坑道,牺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虏。

因此,对于这些非一线部队来说,在不熟悉战场地形,而且与其他部队欠缺配合的情况下参战,无异于去送死。

上甘岭两高地的坑道,虽然在战前也储存了一些给养和饮水,但没想到需要在坑道里坚持这么长时间,进入坑道的人员会这么多,结果,半个月的粮弹储备5天就耗尽,储存7天的饮水2天就用完,坚守坑道变得异常困难。

表面阵地和坚守坑道也是反复拉锯式进行的。

第15军和第3兵团领导注视着上甘岭两高地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并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是“继续同敌人拼消耗呢?还是适可而止”?秦基伟担心,这样下去,指战员心理会发生变化,坑道外部队的进攻勇气受挫,坑道内人员的信心和决心也会受到影响。

当夜,他向兵团报告反击失利的情况。王近山回电话,提出打与收两个方案让他选择。

以敢打硬仗恶仗着称的王近山都感到踌躇,可见这一仗打到何等艰苦的程度。

不仅是志愿军,美军也很惨。

而美7师伤亡同样惨重,美军自己描述8个营(大约4000人)伤亡2000余人(相当于一半),但中方认为两处高地共消灭敌军8000余人(相当于包括了韩2师)。

10月25日,范弗利特飞抵美第9军军部,亲自指挥在上甘岭方向的战斗。此时主攻的美第7师在12天内投入全师9个步兵营中的8个,伤亡2000余人(美军自己统计,志愿军统计为自己伤亡4000,杀伤敌军8000,含韩军队)。

范弗利特分析战局后,认为这个地方的战斗模式非常像硫磺岛战役,双方逐个阵地、逐个坑道的去争夺,远程火力效果不佳,拼的是只能是有生力量的杀伤,不宜再将美军放在这里消耗了。所以,他下令美第7师撤下休整,主攻部队改为韩伪2师,同时调韩伪6师作为总预备队并负责主攻部队的右翼。

这个命令的意思就是,美国人的命要更值钱,拼人命的仗就交给韩国人吧。

这一操作让韩军当场破了防,韩国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

“当时军团的这一措施,立刻激起舆论,给人一种只顾减少美军伤亡的印象,完全不顾前线的韩军死活”。

不清楚范弗里特是怎么想的,但美国的理由确实很有说服力。毕竟,我们美国原本就是为你们韩国而战,现在我们已经攻下了高地,让韩国人来防守,这难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吗?

韩伪31团老老实实接手了美军阵地,而他们的防务空缺则由韩伪2师32团补上。这一变化很快被我军战士察觉。8连从1号坑道派出的两个战斗小组,连续炸毁了9号阵地的两个地堡,结果发现里面横七竖八地躺满了韩国士兵,瞬间明白美国人早已撤走!

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在指挥所看到,对方黑压压一片一片的人头在炮火掩护冲了上来。突然之间,对方的第二梯队一片大乱,枪声突然在敌人的背后打响。

崔建功大喜,连声说:“打得好,打得好!”过了一会又问:“是哪支部队穿插过去的?”

大家都说不知道,而且军长那里已经没有可用的部队了呀!

又问这边的几个阵地,也回话说自己没有向敌人后方派去过穿插部队。

597.9高地上的观察哨看到,原来是南朝鲜军第二梯队集合后准备出发的时候,他们背后一座美军留下的碉堡里突然射出成串的子弹,直接把南朝鲜军的队形打得七零八落。

由于战场的白天是美军空中力量的天下,守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往往选择在晚上阻止反击收复阵地。被志愿军的夜战打怕了的美军只好连夜在自己控制的几个高地上修起了一批碉堡。

怕死的美国人把碉堡修得非常坚固,他们用了高强度的特种混凝土,普通的迫击炮打上去只能留下一个白坑,就算是105mm的榴弹炮也只能给它松松筋骨。

偏偏这座碉堡的位置又非常关键,它正好卡在南朝鲜军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必经之路上,无论是第一梯队的往后撤还是第二梯队的往前冲,都会被这座碉堡里打出的子弹血洗。

稍懂战术常识的人都知道,组织进攻第一梯队后面必须要有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突破,第二梯队巩固,如果打开突破口但后面的部队跟不上来,第一梯队守不住,进攻牺牲再多人也全是白费。

很快597.9高地上的观察哨就看到被美国人坑惨了的南朝鲜军撤下去之后调整部署,抽调了一个连的部队打算先拿下这个碉堡。

进攻之前南朝鲜军打了一阵排炮给自己壮胆,炸得碉堡四周硝烟滚滚,就在遮天蔽日的硝烟中,三个人影悄悄地从碉堡里跑了出来,潜伏在碉堡前面一条废弃的战壕里。

南朝鲜军逼近碉堡后见没有动静,以为碉堡里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胆子顿时大了起来,原来猫着腰的家伙都把腰直起来了。

这时,他们的身后突然伸出三支枪口一阵猛扫,碉堡里又接连不断地扔出一串手雷,南朝鲜军前后受敌,打得落花流水。

他们埋伏的站位非常刁钻,呈一个三角形,加上碉堡里的正面火力形成封闭的四边形,把南朝鲜军彻底关在火网里。

这是一次漂亮的小兵群战斗。

南朝鲜军不甘心失败,他们重新组织了一个连,从四个方向朝着碉堡围拢过来。

观察哨目睹了刚刚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后,在步话机里连声呼叫:“目标需要炮火支援,需要炮火支援!”

很快,我军的迫击炮开火了,由于此时能够用的迫击炮所剩不多,炮弹更是金贵,掩护碉堡的火力不强。

但对于坚守碉堡的志愿军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支持,在我方炮火的掩护下,碉堡里几支冲锋枪打得又准又狠,靠近的敌兵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纷纷倒下。从碉堡里寥寥几个志愿军战士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和单兵素质来看,这并不是普通的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