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制度在秦代开始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车同轨”的方针,修筑驰道,大大增强了邮驿的效率,并逐步建立起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驿站网络。
邮驿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包括使用马车接力传送文书,逐程更替,确保文书的快速传递。
在汉代,邮驿制度进一步完善,公文信件开始分级处理,驿站提供住宿,紧急文书则通过飞马急递传递。汉代的邮驿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基层设有亭长,县一级设有承驿史,上一级设有督邮。
秦汉时邮驿,有古代建筑“亭”,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亭长;至东汉,始有“寺”,汉明帝刘庄建洛阳“白马寺”,“寺”为古代官署,他要自称“寺长”也随他;其他人就不能叫“亭长”“寺长”。至隋唐,邮路驿置里有古代建筑“宫”,晋阳宫,因李渊拜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裴寂为副监而知名。
故而,朝廷文书里也不曾闻“宫长”。只是从“亭”“寺”“宫”的古代建筑风看,“大你”,必须的,即宫大于寺,寺大于亭;没法再大呢。
至唐,方重启“亭长”一职。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时值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入宫前,夫人杨氏在洛阳城最东边的洛河北岸,遇鲸鳌驮经书。
人群聚集,中有白马。
时年洛水里有鲸鳌。“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而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这一地区是“中国”名称的来源。
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再如黄帝也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县的青要山即黄帝密都之所在。还有帝喾也曾生活在洛阳偃师境内。
至唐,洛水浮出鲸鳌驮经。京城长安坊间都深以为然:
是要修国寺。
说是,为太上皇祈冥福,太上皇李渊开唐,太原起兵,设立“太原寺”。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才有了文水寺只是为太上皇驮经的鲸鳌或白马的说法。
这洛阳太原寺,是给太上皇李渊修的;文水寺已经落成。
武士彠妻儿分做两路;武士彠第二任妻子杨氏拂袖而去,带着三个女儿返回东都洛阳,凑巧的是,并州都督要进京。
就像是东汉时期的白马寺。现在武士彠的儿孙自老家并州文水抵洛阳,途径洛阳白马寺;杨妃懂了,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来了洛阳:
诏武士彠次女武珝觐见。
是为太原寺。高祖皇帝的“白马寺”,李渊称帝建唐后,封武士彠为义原郡开国公,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六日将他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一共有十七人,即:
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说起来,太宗皇帝李世民还能够免死两次。而这件事情,也算不得为难,在诏武士彠次女武珝的时候,他就同意了。
是为洛阳太原寺。
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武则天(公元624至705年)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杨氏的旧宅(位于东都教义坊)所立。据崔致远《法藏和尚传》:
“至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荣国夫人(则天生母扬氏)奄归瞑路。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度人则择上达僧。舍宅乃成太原寺。于是,受雇托者连伏推荐,帝诺曰俞,仍立新刹。”
事实上,先有太原王,再有太原王妃;而太原寺,设立东都洛阳,唐高祖李渊于太原起兵建唐,还有功居首位的秦王李世民,即唐朝第二位皇帝,太宗皇帝。
合该是这等纪念。大福先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著名寺院。位于唐神都洛阳城积德坊(今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内,原为武则天为母杨氏所立太原寺,迁地址于唐神都洛阳城积德坊(今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内,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为福先寺。
明代被洛水淹没后重建,称“古唐寺”;1993年重修,复名为“大福先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因“白马驮经”有功而得名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官方所建的寺庙;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佛典《佛说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
据佛典《佛说四十二章经》记载: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汉使蔡音、秦景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人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