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杀米](2 / 2)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首页

民国二十一年 《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漏物及地曰?。”

今四川方言中,非主观意愿,物体因容器漏洞、倾斜、不小心碰倒或容纳不下等原因,溢出或漏到地上,口语中都说?sá。与11月8日文中的潽、湓、?等语境存在区别,上述几个字都用于液体。同时,也和人主动的动作sǎ(撒/洒)明显区别。

?sá字,既用于液体,也用于固体,但是一般而言,用于液体,溢出的量不多。用于固体,因为容器倾斜或容纳不下可能散落一部分,也可能因为袋子漏洞漏掉部分甚至全部漏完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还是按惯例结合实际生活中场景为大家举例说明。

1、你酒杯杯端好!酒都?sá了!这是酒席上常见的情形:大家一起举杯时,还要说点话。某人酒杯没端平,酒就朝外倒了一部分。

2、(同样是在酒席)莫掺了,再掺就?sá了!……哦豁,你看嘛!

3、没盖好盖子的装有液体(如酒、酱油、醋、油等)的瓶子不小心碰倒了,赶忙搊起来,还是倒了一部分,也叫?sá了。

4、(把米装进口袋的过程中,旁人看到米在漏)米口袋有洞洞,米都?sá了!

5、(某人背了一袋米在路上行走,口袋有小洞,一路漏起走,因洞小而浑不自知)路人看见了,大声提醒:你的米?sá了。

6、把豆子装坛子里,倒的速度太快了,满了装不下了,就?sá(到外面)了。

如今,“?sá”也慢慢很少听到说了。如口袋有小洞漏出来,就说“漏”了;容器倾斜而出,说“倒”了;溢出则被“潽”、“?”、“湓”等说法取代了。所以11月8日那篇文章,只有网友@阿西巴 提到了用拼音表达的“sá”字,因为它本身又是个生僻字,不查词典,基本没几个人会写。所以,?sá也是个在逐渐消失的方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