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三万殖民部队气喘吁吁地从低海拔地区爬上来,由于推进速度过快,有些氧气不足。这时,贺北瞅准时机,果断发动了主动进攻,采取“趁你病,要你命”的策略。镰锤社沿着高地一路猛攻,导致三万英国殖民部队陷入了巨大的溃败。
随后,在各个山口发动了数次战役,印度东部的英军部署被全部打乱。到了十月份,红军势如破竹,一路逼近新德里。苏星云可不像原时空的领导人那样有羞耻之心,而且这个时代的欧美人也没有对残暴下定义。在得到确认后,中国红军使用口径100毫米的迫击炮对新德里发射了一千发白磷弹,引发大火。随后,英国驻守在新德里的部队自行溃败。
这时,英国急了。一方面,印度表示将继续战斗,扞卫大英帝国在印度上的皇冠决心;另一方面,命令舰队强攻青岛要塞。青岛要塞在海量的钢筋混凝土堆积下已经变得坚不可摧。舰炮对高地的仰射毫无效果,反而被大口径要塞炮击沉了两座巡洋舰。
英国舰队指挥官立刻下令撤退,他明白跟要塞对拼简直是傻子的行为。于是,舰队指挥官下令封锁镰锤社的入海口。至于登陆作战,自从中国红军一路推到新德里,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中国陆军了。尽管英国人还不知道苏星云已经下令部队撤退。
不得不说,印度确实是英国的软肋。英国或许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妥协,但一旦触及印度,英国已经准备从欧洲派遣主力舰到亚洲了。战争发展到如今,英国已经将目光投向亚洲,以保卫印度为目标,准备打一场举国之战。当英国在南印度聚集十万兵力,准备一路向北推进时,红军却已经撤回到了青藏高原的高地。英国随后收复的,只是一片被纵火后的新德里。至于青藏高原的高地,英国现在已经没有胆量再尝试攀登了。
然而,英国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庞大的兵力在印度东北集结,海军则在山东附近待命,一时间,大英帝国在远东集结的力量达到了空前规模。原本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也因此事件被迫推迟。
就在大英帝国集中力量于东方之际,德国的威廉二世却感到欣喜若狂。1904年,英国在派遣主力舰前往东方的同时,与法国签订了三国协约。该协约中对摩洛哥进行了划分,侵害了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于是,1904年12月,摩洛哥危机爆发。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一回德国人的外交表现得强硬许多。
面对欧洲家门口的失火,英国现在在亚洲既不敢轻易进攻西藏,也打不起青岛的主意。同时发现镰锤社对印度并无太大兴趣,于是决定尽快解决这次亚洲冲突。
中英谈判在马鞍山举行,此时的英国公使已经换成了中国通朱尔典。亚洲战争爆发后,新德里被毁,五万英国殖民部队丢盔弃甲,溃逃而去。追究责任势在必行,原来的英国驻中国公使因此被召回述职,由朱尔典接手这一棘手任务。现在的朱尔典实在是不太愿意过来。
在北京,他虽享有太上皇般的地位,但他深知自己这个太上皇其实是坐在火山口上——那座火山,就是南部的镰锤社。想想看,这次战争的起因不过是印度的殖民官员无视镰锤社这座火山,贸然发动对西藏的进攻,结果为了西藏那个贫瘠之地,印度诸多原本舒舒服服的英国高官纷纷落马。
朱尔典面对高云,组织起措辞,试探性地说道:“这次西藏冲突确实令人不快。尽管我们是敌对方,但我不得不承认,贵国的军队表现非常出色。然而,这场战争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对我们双方都不利,不是吗?”
高云明白英国人已不愿在亚洲继续投入。此刻,讹诈显然无济于事,英国人的底线无疑是印度。虽然他们不想继续消耗,但为了保住印度,他们宁愿耗下去。于是,高云回应道:“贵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这是公认的事实。与贵国开战,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并无挑战英国的意图,但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
朱尔典听出其中可能有转机,白厅给他的底线是确保印度的安全,而镰锤社似乎并无抢占印度的打算,双方或许可以展开谈判。很快,双方在大部分地区达成了妥协。原本朱尔典为了保障印度的安全,想在西藏划出一块缓冲区,但高云立刻翻脸,坚决反对,让朱尔典打消了这个念头。
接下来的议题是麦克马洪线和约翰森线。高云明确表示,这两个地方是镰锤社的底线,他强调:“如果随便一个西方探险家都能随意划线,那大炮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朱尔典沉默片刻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英国人可以撤出麦克马洪线,但镰锤社在该地区的驻军不得超过一千人。
高云对这个协议表示同意,他认为这既给了英国人一定的安全保障,也有助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况且,镰锤社目前并不打算在藏南地区驻扎大量军队,这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英国人继续干涉西藏的企图。
最终,英国与镰锤社在1905年4月1日签署了停火协议,这一历史事件被简称为“愚人节停火协议”。至此,持续两年的中英高原战争宣告结束。战后,英国开始将力量撤离亚洲,而欧洲的法国已濒临崩溃边缘,急需英国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已成功迫使法国答应摩洛哥独立的条件。此时,英国人态度强硬起来,威廉皇帝感到自己刚要压制法国就被英国舰队打断,而德国的公海舰队尚未成形,威廉只能忍耐。同时,他不断抱怨中国人为什么不在印度制造麻烦。
威廉皇帝在谈论中国时,语气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他在地图上仔细观察,发现镰锤社与周边的俄国、法国、英国都有接壤,而这些国家正是德意志当前想要挑战的对象。这无疑像是上天赐予德意志的一份厚礼。由此,威廉皇帝心中对于向中国出口工业设备的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了。他现在只希望镰锤社的力量越强大越好。
在这场战斗中,镰锤社已经证明了自己作为强国的实力。一个强国的地位在这个世界上至关重要,这样的身份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只要拥有了这个身份,其他强国就必须付出代价来拉拢你。
不仅德国人看出了镰锤社的大陆军威胁,法国人也开始对自己的东南亚殖民地感到不安。于是,两个协约国针对镰锤社制定了补充条约,规定一旦镰锤社继续向南扩张并威胁到两国的殖民地,两国将承担攻守同盟的义务。面对两大强国的联手,若是苏星云知晓了,必定会感到十分荣幸。
至于清朝治下的文人,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表现得麻木不仁。自己这些爱国人士梦寐以求的强国之路竟然是这样的模式,难道在强国之路上,自己这些绅缙就成了绊脚石吗?清朝各地的开明人士陷入了深深的混乱之中。这时,东北的炮火就像后世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送来曙光一样,给这些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希望,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希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