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1 / 2)家父刘琨,东晋天命人首页

在场的都是自己人了,连靳月光也没有离开,葛望倒是被刘遵打发去了拟定医疗的事务。

专业人才就要负责专业领域嘛。

气氛颇为肃穆,刘遵没有说话,而是拿起毛笔题了一首诗。

他当然不是诗兴大发,也不是从王羲之的字帖中得到感悟,而是另有用途。

众人屏息静气,谁也没去打扰。

一首诗写完,靳月光好奇地上前,拿起纸念了出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靳月光念得有模有样,还带了点腔调。

“关山五十州,月光可意会为北方辽阔疆土,但这凌烟阁又在何处?”

刘遵笑着回答:“我在青龙山曾与葛仙翁促膝长谈。

“凌烟阁乃仙翁口中之仙境,唯有建功立业、救苍生万民于水火中者,方得入此仙境。”

丰祁又接着问:“主公作此诗,可是要激励将士,振奋士气?”

刘遵一拍双手,对丰祁说:“正有此意!”

他又闭上眼,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遍李贺的这首《南园十三首·其五》。之后才徐徐张开眼说:“不过此乃其一。真正目的,是——”

只见刘遵拿起朱笔,在每个字的下面又各写了一个字。

“此诗实乃暗号也,每字配一个号令或情报。”

“在座均是饱读诗书之人,记下这四十字想来不难。今后若有不方便沟通,或书信怕被他人截获,则可用此法加以掩饰。”

刘遵是在回程的路上想出这方法的。既然刘琨可以用乐谱的一小节来传递指令,他也同样可以用诗歌的每个字来指代一个指令。

只要找一首二十或者四十字、又没有重复用字的诗就好。

譬如这首诗中,如果用“生”来指代“掩护”,“儿”来指代“进攻”,那到时敌人听着刘遵大喊“生儿”,还在莫名其妙的时候就被冲垮了。

这方式比较简单,就算被破解了,换另一首诗也远比作曲方便。他还能当回文抄公,一代军旅诗人流传后世。

不亏不亏。

但这种方式有个缺憾,就是会和一些固定搭配的词语混淆,所以刘遵打算之后让工匠做些旗子,每张旗子绣一个字,那样就不容易混淆了。

不过鼓舞士气,刘遵还有另外的备选。

李贺的诗用词精雕细琢,又多隐喻,在这个士兵普遍都是文盲的时代,如何听得懂?

韩据一直沉默不语,这时忽然问道:“少主可是不放心樊雅?”

刘遵看着望楼外民众忙碌的身影,摇了摇头说:“樊雅可共患难,始终非我部属,我待各位却如亲人。亲疏有别,此乃人之常情也。”

说完又叫靳月光把字收好。靳月光嘟起嘴来,默念了几句。

刘遵继续情报的工作。他问韩据:“韩将军,祖约奉朝廷诏令,带三千兵前来增援,不知何时可抵达谯城?”

呼延博似乎终于找到空隙说话,他冷哼一声,说:

“祖约此人,和他兄弟差远了。我等数日前接到驿站信报,说祖约在途中忽患急病,需耽搁一段日子方可前来。”

“依我来看,祖约是贪生怕死罢了!”

刘遵想起那天祖约丢下虎符就跑的情景,还有在青龙山的一幕,这厮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韩据沉吟片刻,也说:“我看还是征调城中民众,体格壮健者可充当城防;妇孺亦能搬运柴火、分发食物。总之人尽其材。”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现在暂且不管祖约是真病,还是想金蝉脱壳。反正备战事宜,万万不能大意。

“征调事宜,要和樊雅配合,不妨先分析祖逖战事形势,再作定论。”

众人马上表了决心,说肝脑涂地,在所不辞等等。

刘遵发现要事一件接一件,现在轮到祖逖的战报了。

靳月光倒是自觉,说了句“无趣”就自己离开了。

周萼当了一些日子的斥候小队长,说到前线情报,自然被叫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