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真石以为刘遵尚未知道褚裒的存在,其实刘遵早就了如指掌。
没办法,谁让他是穿越者呢。
史书上的谢真石后来嫁给了褚裒。这两人在历史上没留下多少事迹,甚至后世也是从谢鲲的墓志里,才得知了谢真石这名字。
但他俩的女儿却在东晋历史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那就是康献皇后褚蒜子。
褚蒜子天生丽质,品学兼优,十余岁嫁给琅琊王司马岳为妃。后来司马岳即位,也就是晋康帝,褚蒜子被册封为皇后,时年二十岁。
结果两年后,司马岳就驾崩了。后来司马聃继位,年仅两岁,褚蒜子只能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听政这种做法,就是褚蒜子开创的。
再后来,褚蒜子又先后拥立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三度临朝听政。
一直到太元九年,褚蒜子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康献皇后。
可以说,褚蒜子历经六位皇帝,三度临朝听政,成为东晋时期的实际掌舵人,其传奇性比得上后世的武则天。
当然,刘遵现在遇到的只是她的生母谢真石,此时也没有什么褚蒜子。
能不能改变谢真石的命运,还得看刘遵的努力。
且说刘遵回到木屋,马上和温峤说起刚才与谢真石相遇之事。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温峤却在屋内走来走去,眉头紧皱,最后和刘遵说:
“庐江何氏日后为王导重用,此理不难理解。表弟为何却看好陈郡谢氏,料定其可成助力?”
刘遵心想:难道和你说这是未卜先知,还是告诉你身份?这种场合当然要靠胡扯咯。
他突然想起刚看完的杜预南渡灭东吴的分析——灵感有了!
“王濬灭吴,表哥想必是知道吧?”
温峤随口答道:“晋室统一天下之战,岂能不知?”
“甚善!那我问你,总统帅是何人?王濬与其关系如何?”
温峤也不作思考,马上答道:“总统帅者,乃贾充。但实际安排军事者,多为杜预。王濬与贾充不和,与杜预却关系密切。
“益州水军战力最为强悍,王濬任主将,唐彬名为副手,实乃监军。
“晋武帝如此安排,似是有意平衡牵制各方势力。”
刘遵微笑地接着说:“晋吴国力相差甚远,只需循序渐进则建邺可破。“
“因此武帝之安排,亦借鉴了钟会谋反之事,从开始就着眼于防范前方将领反叛。贾充一直竭力反对伐吴,将其任命为总统领,若战事不顺,则贾充自会上表退军。“
温峤还是不太明白,“此事人人皆知,不过与谢氏有何关联?“
“表哥且听我细说“刘遵直接背靠在案上,还翘起了二郎腿,神态舒服之极:
“若以派系立场划分:贾充、荀毷、王浑等朝中多年重臣,均反对伐吴;杜预与张华、王濬继承羊祜遗志,乃主战派。“
“咸宁五年,王浑更声称吴军有北伐之势借此暂缓朝廷灭吴计划。只有王濬府中的何攀上表反对。“
“此后王濬、张华及杜预多番上疏,武帝乃发诏出兵。“
温峤非愚笨之人,此刻他也明白了刘遵的思路:
“你是说,贾充等已是朝中重臣,南伐对其无甚利益;而张华及王濬非士族出身,唯有靠军功方能跻身其间。故两者立场大不相同!”
刘遵大笑道:“表哥果然聪敏过人。王濬及杜预乃西线大军,本意应只是牵制长江上游吴军主力;王浑及司马伷之东线军,早已突破吴军防线,与建邺隔江对望。”
“但东线大军亦不愿与吴军正面交战,以免受损;又怕轻舟渡江过于进取,会招致贾充反感。于是消极怠战,反成为牵制吴军之主力。”
“最后还是靠王濬违抗军令,长驱直入,杜预又驰表固争,方立此不世功业。可见高门及宗亲,多无意建功立业!”
王濬抗命一事,是指当时王濬一路长驱直入,晋武帝因贾充坚持伐吴必败的论调,下诏让王濬“至秣陵,受王浑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