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人与匡朝之间,真正的硬战,爆发时期,即:
康定元年,的,三川口之战;庆历元年,的,好水川之战;和,庆历二年,的,定川寨之战。
三次大战,匡军被屠杀三次。但原因,不是,匡军太废,而是,将帅无措。
匡朝的,陕西路,战区,将帅们,不是,蠢笨无能,就是,固执己见。
康定元年。
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伯纯,一帅率军无能。战略误判,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误指挥,未能加强防御和增援;心理恐慌,未能稳定军心。导致惨败。金明寨被屠。但是,五十万西夏主力,也就这点儿战果。延州城池,虽终未被攻破,但匡朝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史称:“三川口之战”。
不过,匡朝军队,也趁着此战开打时,居然搞了闪电作业,即筑城平夏。于是,第一次,平夏城之战,爆发。
庆历元年。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范希文,一心不听号令。主张进行持久的防御战。结果,被西夏军队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成功击败了匡朝军队。匡朝将领、军官、士兵,共计战死壹万零三百余人。史称:“好水川之战”。
庆历二年。
泾原路副都总管、知泾州----葛怀敏,一意独断孤行。战略失误和指挥不当,最终导致了惨败。其本人也在突围过程中,被西夏军队围攻,最终战死沙场。史称:“定川寨之战”。
军令如山。
但在匡朝,军令等同儿戏。
既然是这个样子,那匡朝的官家,和,匡朝的朝廷,总该出面了吧?
没用。
两府命令范希文出击,范希文照样不听。
而当时的官家、太宗之孙、恒宗之子、祯宗,匡仁,倒也干脆,他不管了。
既然,朝廷,管不住,边帅,那,边帅,也,管不住,将军。
然后,就是,三场大战、三次屠杀。
匡朝帝位,传到了,太宗之曾孙、濮安懿王----匡元份,之,第十三子,匡英,为,匡朝曙宗,的,时期,就没必要多说了。
大体过程是:匡朝外强、西夏硬刚;匡朝示弱、西夏外强;匡朝真硬了,西夏认怂了。
最后,大家都不再逞强,而是坐下来谈判。
后来,匡朝帝位,传到了,太宗之玄孙、曙宗的长子----匡神,为,匡朝顼宗,的,时期,因为,有,王介甫,坐镇,所以,匡朝,是,一刚到底。
王介甫,任,参知政事、被拜相,的,时期,匡朝,一直推进到了,河湟谷地,拓土两千里,断了西夏右臂。
熙宁七年。
王介甫虽然罢相,但新政继续。因为,当时的官家,顼宗、匡神,亲自上阵。
但凡新党上台,那匡朝必然一刚到底。
新党新作为,这个新作为,就是要折腾大事啊。
而战争,就是最大的大事。
元丰五年。九月。
顼宗、匡神,集结了西北边境的所有军队,共约三十五万大军,兵分五路,扑杀西夏。
五路大军,分别由,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李子范、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子正、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河东路钤辖----王希烈、环庆路都总管----高公绰、泾原路副都总管----刘子京,等将领,率领,目标直指,西夏腹地----灵州、兴州等地。
李子范率领的熙河军,进展顺利,成功占领兰州金城郡,并数次击败西夏军。
种子正率领的鄜延军,也表现出色,在米脂寨,大败西夏援军,并连续攻克银、石、夏、宥等州。
然而,王希烈率领的河东军,由于遭遇恶劣天气和粮草不济,几乎未与西夏军交战,便撤回。
高公绰率领的环庆军,和刘子京率领的泾原军,虽然成功会师,灵州城下,但由于久攻不下,再加上粮道不通,最终被迫撤回。
种子正的率领的鄜延军,也在遭遇暴风雪后,因缺乏御寒衣物,而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
结果,就是,一地的,杯具。
此次战争的失败,究其原因,乃是武将与宦官之间的纷争,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后勤补给不足,统帅与漕臣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作战效果。西夏军掘开黄河大堤,淹没匡军大营,则成为战争的转折点。尽管战争初期,匡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多种原因,以匡朝的失败告终。匡朝国力受损,损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资,最终未能实现消灭西夏的目标。
此战之后,顼宗的雄心壮志虽然受挫,但匡朝对西夏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而西夏,虽然遭受重创,但得以保存国体,继续与匡朝对峙。史称:“元丰伐夏”。
既然主动进攻不行,那就主动防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