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1 / 2)乡里的童话首页

经历嘉禾望岗历险记之后,总是让我一阵后怕,特别是想到差点让大哥也上当受骗,我时常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呢?怎样才能让中国社会往文明的方向发展呢?

我想起当初我大学休学时,从海南岛到广州的路途上遇到的大学教授,我们曾经讨论过海南岛的发展问题,当时就觉得只有搞好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海南岛。于是,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教育,实现教化人心,从而改良社会风气呢?

于是,我又开始查找有关教育的资料,发现教育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教育经历。

首先是家庭教育,我爸脾气不好,我妈没啥主见,虽说吃穿不愁,但是家庭教育却很缺失,我从小到大,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没养成。初中以后,我就很少和父母谈心事了,青春期的疑惑和烦恼,尝试着和我爸沟通,换来了一顿批评和羞辱,从那以后,我就没和我爸沟通过。不过,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一直对自己的情绪控制的很好,所以无论我爸怎么暴躁,我基本都能淡然处之。我和我妹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很大因素也可能是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

其次是学校教育,我从幼儿园贪玩,而且因为语文书丢了,害怕讨厌学习考零分开始,换了学校上小学后,不再害怕学习就考了第一名,初中吊儿郎当也考了三年的第二名,高中在持续的内耗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高考超常发挥,然后落榜以第一名的成绩补录进大学,大学又开始厌学,两年时间就挂科挂到不得不留级的地步,休学一年后,又不得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复学后用了两个星期,补完了差不多两年的学分,最终还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

虽然一波三折,好歹还是圆满的完成了本科教育。作为一个经历并完成了本科教育的当事人,我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来我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发牢骚,不过又想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事已至此,发牢骚也没什么用了,还是应该试着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当下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后是社会教育,在中国,所谓的社会教育,大概就是被社会“毒打”之后,含泪总结出人生经验。在休学的那一年,我就意识到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弱肉强食,底层打工仔很难,即使诚实劳动,也只能混个温饱,毫无权利保障,反倒是那些胡作非为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奖赏。大学毕业后,社会又让我明白,关系绝对是第一生产力,人情世故比品德能力重要,而我恰好又没关系,也不懂人情世故。

接着,我又开始查询一些关于教育的资料。

《易传·系辞下·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离为火,乃文明之象。

益就是获益,要让文明的往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依靠教育。

噬嗑卦是阐释刑罚的原则:法治是政治的根本,为排除障碍,保障善良,建立及保持秩序,往往不得不采取不得已的刑罚手段。罪恶必须及早加以阻止,以防止蔓延。应当采重罚主义,以“小惩大戒”。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到昔商老彭,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再到孔子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办私学。

古代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家兴人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只有教育才能推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接下来,我又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呢?

家庭作为一个人来到世界的起点,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一个温馨、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自尊自爱,也更有自信。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需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不过,现实是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些,有些父母由于夫妻不和,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如意,无法控制情绪,很容易让小孩成为负面情绪垃圾桶。不仅如此,有些父母甚至连陪伴小孩成长都做不到,很多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都得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骨肉分离以前可是人伦惨剧,不过现在有些人却已经习以为常,为了生活嘛!很少有人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我身边许多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缺乏安全感,不自爱,不会爱人,遇到麻烦和挫折得不到开解容易钻牛角尖。

接下来,我又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算是好的学校教育呢?

学校作为每个人获得社会认可学历的必经之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乎贯穿了一个人少年到青年的成长阶段,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充满好奇和疑惑的。在学校的教育主要依靠老师。韩愈的《师说》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能在学校遇到一个好老师,能够因材施教,为你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人生建议,解答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惑,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不过,现实是很多老师没有达到好老师的标准,在中国高考、中考招生制度下,大多数老师都“唯分数论”,采取填鸭式教育,并没有精力和耐心去因材施教,无法做到真正去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更别说授业解惑了。“唯分数论”会抹杀学生个性,填鸭式教育会让很多人觉得知识没用。实际上,大多数知识并不是学生们想要学习的,无论在当前或者未来的生活中几乎一点用处也没有,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经传入校园,影响学习环境,比如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也会对学校里的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