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众官员纷纷举杯,恭贺马伯良之来。马伯良举杯回敬,曰:“吾奉圣命,来此浙江,欲行改稻为桑之策,以充盈国库,为变法之资。望诸君齐心协力,共成此事。”众官员皆应诺。
三司长官等闻圣意,皆恭谨聆听。布政使贾云曰:“大人既来,吾等必当全力配合,推行国策。然此事重大,当谨慎为之。浙江之地,山水相依,地形复杂。有平原沃野,宜种稻麦;有丘陵山地,或可植桑。”按察使庵水曰:“改稻为桑,关乎百姓生计,当察民情,以保无虞。且浙江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利于农作。”都指挥使吴江曰:“若有阻碍,吾当率部以镇之。”
众知府亦纷纷附和。惟有绍兴知府谈宁,独坐一旁,若有所思。马伯良见之,问曰:“绍兴知府有何高见?”谈宁起身,拱手而言曰:“大人,改稻为桑之策,乃为国之大事。然吾以为,当以百姓为本,不可强推。浙江之地,农业向来发达,百姓赖稻田以生。若骤改之,恐生民变。”马伯良曰:“愿闻其详。”
谈宁微微蹙起眉头,神色凝重,眼中透着忧虑与深思。他缓缓说道:“改稻为桑,虽可增国库之财,然百姓若失稻田,生计何以为继?当思一妥善之法,使百姓既得桑利,又不失稻食。浙江之地,有河网密布,灌溉便利,宜稻之处甚多。而部分丘陵之地,或可尝试种桑。”马伯良闻之,微微点头,曰:“绍兴知府所言甚是。吾亦虑及此,正欲寻两全之法。”
后顷三息,浙直总督兼兵部侍郎长孙彻拱手行礼道:“马中丞,初至浙江,许多事还不清楚。改稻为桑之策,事关重大,愚亦有所虑。”但眼神傲然。马伯良亦拱手回应道:“部堂大人,但说无妨,下官听之。”长孙彻曰:“浙江乃鱼米之乡,百姓久以稻作为生。如今改稻为桑,恐百姓一时难以接受。且浙江之地,各府县情况不同,有的地方适宜种稻,有的地方或可种桑,当仔细勘察,不可一概而论。其余详情,巡抚可找他人而论。”马伯良微微颔首,道:“长孙部堂所言极是,下官亦有人选。”
一日后,马伯良独召谈宁,与之面谈。是日隅中,二人坐于书房,秉烛夜谈。谈宁详陈改稻为桑之利弊,及应对之策。
谈宁时而紧蹙双眉,时而微微摇头,时而又目露坚毅之色。他道:“大人,浙江之地理,平原与丘陵交错,气候亦有差异。平原之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百姓多赖稻田为生。若强改之种桑,百姓恐失生计,易生怨怼。丘陵之地,虽可尝试种桑,然亦需考虑灌溉之难、百姓之习。且桑蚕之业,需有技艺之人,若百姓不善此道,亦难成其事。”马伯良听其言,陷入沉思,良久方道:“依你之见,当如何推行此策?”
谈宁目光坚定,拱手道:“大人,可先察浙江之地,何处宜桑,何处宜稻。宜桑之地,鼓励百姓种桑;宜稻之地,保其稻田。再者,可设桑田之租,使百姓有所得。又可兴桑织之业,以增百姓之收入。浙江之山水,各有其用。平原之地,稻作丰盛,若善加规划,可保粮食之足。丘陵之区,或引溪流以灌桑,发展桑蚕之业。且当遣良师,教百姓桑蚕之技,使百姓能得其利。”马伯良曰:“善。然此事当如何与百姓沟通?”
谈宁微微思索,道:“可召集百姓,说明国策之利。又可遣官员下乡,实地讲解。使百姓知改稻为桑,乃为国家之需,亦为百姓之利。浙江百姓,素以勤劳聪慧著称,若晓之以理,动之以利,必能理解国策。”马伯良赞曰:“汝之策甚佳。吾当思之。”
马伯良又道:“谈知府虽善,但推行此策,恐非易事,当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阻碍?”
谈宁面容严肃,道:“大人,推行国策,当以百姓为本。先召集百姓,说明国策之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若有豪绅大户欲趁机兼并土地,当严查之。若有奸人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当辟谣安抚。且可遣官员下乡,实地监督,确保国策顺利推行。”
马伯良感慨道:“谈知府深谋远虑,实乃国之良臣。有你相助,吾对推行改稻为桑之策更有信心。”
谈宁拱手道:“大人谬赞。吾等皆为臣子,当为国家社稷、百姓福祉尽心尽力。改稻为桑,虽艰难险阻众多,但只要吾等齐心协力,定能成就国家之大事……”
是日更定,渔火重重似炼,明中只见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至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