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政事荀攸曰:“马伯良,汝之变法,虽有可取之处,然风险太大。若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马伯良曰:“参政大人,变法之事,本就充满风险。然若因惧风险而不敢为之,国将永无进步之日。吾愿以吾之身家性命,为变法担保。若失败,我愿以死谢罪。”文天闻之,大喜,举笏道:“马知府,真是有言而说之,有策而论之,究士人之气,成大洪之义,不像诸公此为,不为天下,不为百姓,更不为了皇上,真是蝇营狗苟之人。”
李瑞闻之,亦举笏而道:“吾等诸臣也知变法之利,也晓民生之艰,然法如何立?以什么而取百姓,又以什么来解变法败之害,以至弊于天下。”文天闻此,刚想驳之,李瑞却道:“因此臣密言,愿马孟熙去开封先行新法,以观其变。”马伯良大悦,虽不解其意,向李瑞拱手拜谢,李瑞也拱手回应。
皇帝闻此,心悦之,拂袖袍,道:“诸君以为如何?”众余大臣皆道:“臣等皆以为可行也?”俶尔礼部尚书徐绩却站出来,举笏道:“臣以为,诸公谬言也。”诸臣闻之,皆言:“何意也?”徐绩却转而问皇上,“陛下,何故忘了三日前之事?”此时诸臣豁然开朗,皇帝询问之:“那作庙记史之事何样也?”
徐绩低叹道:“臣不才,才完成小半,已费一千余两银子了,需人铺排成卷,后印刷之,费银两也,又要在各扡作庙,作庙要运木材,亦费银两也,工部也知。若虽在开封实行新法,亦费银两也。像马伯良所说,先易后难,逐步可得银两,然始至如此,何有余银两?若强行变法,如此不是圧榨民生,毁民心,败天下乎?”
皇帝听之不悦,张囗龙吟一声,使人身躯一震,后道:“如此看来,汝是阻之新法乎?”徐绩慌了身子,道:“臣不是。”皇帝闻此,道:“那汝是何意也?”徐绩解释:“臣以为,须马伯良做件大事,乃为充盈国库之事,若成了,臣便无言。”
皇帝听之,望向马伯良,后转而问道:“何事能充盈国库?”三息之后,李瑞缓缓道:“当今国库银两无非节流开源两途,就如这作庙记史,需用纸张、作庙可从云贵而运木材,云贵树多,商人有利,我们也有惠,剩余木材,或许还能为陛下建几座宫宇。叫云贵修路,既便于朝廷管理山里的土司,也便于山民能把货物运下来,就能省去一些银两,但只能治标不治本。”皇帝由衷的点了点头。李瑞又道:“只要朝廷把海面的商路畅空,我大洪的商船就能把货物运到波斯印度一带,每年就可以开源到一千万两以上的白银,高尚书,可对否?”
“是。”高归显然有些激动,但尽力平静心态,“其实这也不是臣的想法。大洪建康三年开始,世宗昭皇帝就命左林率船队远下西洋,前后三次,商货远通。直至利贞五年,海上通商依然频繁。后来因为倭寇骚乱,海面不靖,商运受阻。马尚书,可对否?”“是,臣在兵部,是从兵部着眼,想着似乎应该给闽浙增加军饷,让宁常远,冯孙仁部募充军队,建造战船,然后主动出击,剿灭倭寇,重新打通海面货商之路。”马直道。
马伯良闻此言,以问李瑞、徐绩道:“那下臣该干何事也,以解当今国家之难。”徐绩刚想谈之,李瑞先道:“臣有一计,可使国库充盈,安百姓,得民心。”皇帝闻之,道:“何计也?”马伯良后言如此。李瑞举笏道:“现今浙江的一匹上等丝绸,在内地可卖六两白银,若销到西洋诸国,即可卖至十两白银以上,只需海面货商之路畅通,就运之。现在浙江是一万织机,能不能多增织机,多产丝绸?”皇帝道:“当然能,说这何意?难道是……”皇帝盘想一刻,后道:“卿计是何?”
李瑞闻此,缓缓开囗道:“可增加桑田,多产蚕丝,浙江的气候使然,适合栽桑产蚕。干脆让浙江的农田拨一半,改成桑田,一年便可多产蚕丝一千二百万两以上,也就是多产二十五万匹丝绸。”皇帝闻此,问道:“都改成桑田了,浙江的百姓吃什么。”荀攸已知李瑞之计也,抢答道:“从外省调拨。”
皇帝接着问:“从外省调的粮一定比自己产的贵,浙江的百姓可愿乎?”
李瑞紧答:“一亩桑田产的丝比一亩农田产的粮收成要高。”皇帝后道:“桑田收的税与农田收的税要一致,不许增税。”李瑞快答应道:“圣明不过皇上。”众臣附议。后皇帝不再询问,却道:“那需马卿去干,汝计是否?”李瑞答道:“是也,需马孟熙加浙直总督长孙彻一起干,然马孟熙官职不适,需……”
皇帝却问马伯良:“大担子现需人担,卿可愿去浙江,后为变法罢。”马伯良望着皇帝,忽笑一声,道:“诸位大臣,若我此去不能充盈国库,我愿以死报之,以谢天下。”后下跪,道:“太史公有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臣愿往,真不成,愿圣上善待我之妻子与吾弟。”
皇帝见马伯良言辞恳切,意志坚定,真乃有圣人之风,心中虽喜也泣也。然面上不露声色,乃曰:“善,卿真乃大义之士也,取朕文房四宝,为卿赞诗一首。”
少顷三刻,皇帝已写好一诗,用的是金花五色?,赐予马伯良,马伯良接过,只见那笺上诗是:千古良臣辅,寒风不敢息。残云飘度尽,依旧与天驰。
马伯良只感心中似云见晨阳,拜谢之。皇帝曰:“卿快起。”后乃诏曰:“拜马伯良为浙江巡抚,六日至浙江,行改稻为桑之策,成赏之,不成顺命而去,钦此!”马伯良受之,道:“叩谢圣恩。”皇帝后道:“再言卿之新法。”
后马伯良乃详述变法之策,言及开源节流之法,官员考核之制,教育改革之方,军事整顿之略。皇帝听之,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