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正说徐茂公其人(1 / 2)天下谋士首页

按朝民间说法是“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及“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些说法只因受《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的影响才形成的。

有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他的北伐行动劳民伤财,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个评价出自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前面两次北伐因为用人失误的问题和粮草不济的问题导致撤军,这一次诸葛亮可谓是准备最充分,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次。经过蜀汉后主刘禅的允许,诸葛亮倾尽蜀汉全国之力率领10万大军出祁山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区。魏明帝曹睿得知消息后非常担心,特意询问司马懿战况,司马懿用上面的话回答了魏明帝。后来战事果然如同司马懿所言。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官员,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了解蜀汉官员的动态,直到后来被司马炎安排编著这段历史。陈寿对诸葛亮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在治国能力上比得上管仲和萧何,但军事能力并不是他所擅长的。

此外,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手段也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忠诚勤勉,鞠躬尽瘁;也有人认为他在某些决策上过于谨慎或手段不够高明。

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战略分析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缺陷,导致蜀国最终灭亡。毛主席强调从整体局势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诸葛亮的战略决策,认为其在某些方面的决策存在失误。所以,说他“其智近妖”,不过后人对他的一种追捧而已。

其实,诸葛亮在履行完成“先帝遗命”北伐的过程中,不顾蜀国国力与人民生活的困顿,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完全掏空了蜀国。这应该是给蜀国的灭亡埋下了最致命的病根。不然,以邓艾区区一万多不到两万之众,即使他偷渡阴平小道,也根本打不到成都。足见,当邓艾打到绵竹,击败诸葛锦后,沿途就几乎没受蜀国军民的啥子抵抗了。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对蜀汉政权是失望的!

反正诸葛亮搞的那一套管仲那一脉的“以智治国”最终是不得民心的。

按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以智治国国之贼!”来看,为了北伐,恢复汉室,诸葛亮明显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变成只顾横征暴敛以维持战争费用而完全不顾惜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也不知这是不是历史学家陈寿不愿为之立传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诸葛亮毕竟辅佐的只是刘备,他仅是一个三国之一的蜀国丞相而已,还当不得天下谋士之称。故本书也不记其事。

接下来,堪称天下谋士之称的人要数大唐军师徐茂公了!

徐茂公其人,本是唐初的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医学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他,认为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但在文学作品中完全被刻画得走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