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杉又梦见了老方,醒来,老方音容笑貌,仍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想来,老方已去世五年多了。
老方全名叫方志刚,林杉之所以与他走得很近,源自在四个方面的雷同或交集。
首先,俩人同年自乡下考取壹棉八九级技校,八九级当年只有俩班,老方是纺班,林杉是织班,俩班统共不到八十人,近乎同班同学。这是一层亲近。
其次,俩人后来都由纺织技术转向政工,先干团青,后干党群。老方任准备车间分会主任,林杉任整理车间分会主任。这是一层亲近。
再次,俩人从事政工工作长达十五年,期间他俩利用工余和业余时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老方加入市作协,林杉加入省作协。这是一层亲近。
最后,俩人均先后从壹棉突围出来,进入佳德集团体制被外派建厂,老方在NX省某新厂任职企管副总,林杉在XJ华晨纺织任综合办主任。这是一层亲近。
老方姊妹五人。上有一个哥哥俩姐姐,下有一个弟弟。父亲去世时,他尚未成家立业。
买房,结婚,还贷,除了哥哥能帮衬点,其余全靠自己。日子过得窘迫,生活压力大。
老方,方面大耳,大腹便便,天生福相,与紧巴巴的苦日子不符。林杉常与他开玩笑:“方兄:看你的面相,不像久居人下!”
老方只作憨厚一笑。
想想在壹棉干政工的十几年,日子赛神仙。由三十岁到四十五岁,十五年也不过一江春水的起起落落。
在企业,政工就是混天度日的闲差。但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不能太闲。太闲了,要不就惹是生非,要不就另辟正途。总之,他内在积聚的能量非得找到出口。老方和林杉的出口,是文学。
说起来,老方还是林杉的文学引路人。说是引路人,不是说老方在文学造诣上给林杉以指导,而是通过老方的引荐,林杉与市作家协会接上头,自此文学写作,如江河开掘,一泻汪洋。
老方和林杉皆喜舞文,但不弄墨。最初,俩人是在壹棉的厂报上发表通讯式的“豆腐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俩在发表豆腐块的同时,还发表点纯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小小说。与他俩,此时,文学也不过小荷初露。
爱好什么,就关注什么。老方爱逛旧书摊,就像林杉爱逛新华书店。老方在旧书摊上,无意间找到了本市作协主办的纯文学刊物——《LB文学》,拿在手上如获至宝。
他按照刊物上提供的信息,找到市作协所在地,并与市作协主席建立了联系。在老方的引荐下,林杉也与市作协主席搭上关系,自此俩人进入文学创作的快车道。
为了鼓励二人创作,市作协组织的大型文学采风活动,均邀请俩人参加。所谓采风,无非是参观、吃喝、特产、写稿、发表、稿费六部曲。壹棉纺织就是口井,且泉源日渐枯竭。老方和林杉坐井观天十五年,抬头看到的天,大过车间主任的脸那般大。
采风团里什么人都有,公务员占绝大多数,他们来自政协、人大、司法、教委等等,有的尚在副县级的职位上。还有少部分来自企业和农村,有养猪的农民,有政工干部如老方林杉者。
出去走走看看,相当于打破固有的圈子,不仅开阔了眼见,增加了见识,还结识了一批文朋诗友,大家志趣相投。
俩人看重能在市作协的刊物发表文章。《LB文学》开辟采风专栏,用以刊登采风团的诗文。也就是说,只要被市作协邀请采风,并按时间要求写出命题作文,发表铁板上钉钉。这对于文学创作热情高涨的老方和林杉来讲,无疑是一条宣泄的渠道。
老方自某文友处获悉,某文学网站有稿酬。俩人找到该网站注册登陆,并很快投入写作。周围都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又有稿酬激励,俩人随之步入该网站的写作节奏:每周必有一篇作品上传。这意味着,在写作方式上,他俩由随遇而安的无序模式,进入规律性的自觉模式。创作量由此激增,他俩自我加压,向内挖潜,期间也写出了不少令自己和市作协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