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章 龙泉府(1 / 2)大宋杨家首页

诗曰: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四郎有些出神,脑子里有许多疑问:

每季上交七只海东青是谁定的?真的是要上交七只么?少一只交七两银子又是谁定的?真的是要交七两银子么?是北院定的标准么?如果不是北院定的,他们知道这帮奴才层层加码么?他们知道这帮奴才在侮辱别人的妻女么?

这帮奴才的所作所为,北院应该知道的,但只要这帮奴才听话,帮他们搞到他们想要的鹰,至于奴才们做什么,怎么做已经不重要了,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不想知道,也不愿知道,以他们的愚蠢,他们也预知不到。

公主救得了这些村民一时,却救不了他们一世,最终救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

四郎的思绪越过了千年。村民们的际遇似乎一千年没有变。他能做什么?他什么也做不了。千年之后的他被困住了。

铁镜公主用手推了四郎一下:“庄主跟我们说话呢。”

四郎回过神来,只听得庄主道:“明日我们去猎鹰,请公主和驸马一观。”

次日,一众人来到一个山坡上。只见天空有一只白色的鹰在飞翔,在盘旋,它背负太阳,在云霄飞翔。

猎鹰人在空地支了一张网,在网子中间系了一只活公鸡。众人躲在一旁观看。那鹰在飞翔,在盘旋,它锐利的鹰眼,发现了它的猎物,而它正成为别人的猎物。鹰降低了飞行的高度,它在盘旋,它极速俯冲下来,像一支箭,它比箭更快,划破了空气,直冲向它的猎物,当它钢铁般的爪子抓住公鸡时,猎鹰人一抖网,把它罩在的网里。

这是一只白色的鹰,身上间有墨玉斑点,矫健俊朗,这只海东青和玉镜的那只好像。

庄主道:“这是鹰中的极品。待我们把它驯熟后,我给公主送去。”

金瓶对海东青很是好奇,于是向那猎鹰人讨教驯鹰的方法。猎鹰人讲道,先是熬鹰,把鹰给拴起来,不给吃也不给喝,把它的野性、傲气熬掉;接着是驯鹰,以食物当诱饵……

猎鹰人讲到食物时,四郎想人其实是一样,为食物活着,人貌似比鹰高级一点,为钱财活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和食物,人一辈子奔忙。

四郎看着那鹰,它用玉爪死命地抓那网,命运就是一张网,鹰眼露出焦躁、愤怒和绝望。也许,它还有伴侣等着他回去。

四郎忽然觉得自己就是这只鹰。甚至一千年后,四郎觉得自己仍是这只被网住的鹰。这只鹰本来在自然界里,自由自在地为自己忙活着,但它被一张网网住了,从此它不再是原来的那只自然界飞翔的自由之神,它将变成玩物或者工具,它不再有自由,即使它仍然可以飞在蓝天里,但是它的心灵被束缚住了,它会飞到某个人的臂膀上,成为某个人的玩物和工具。

四郎从思绪走出来。铁镜公主正看着他,她美丽而聪慧,她的眼睛里充满爱意。不,四郎不是这只鹰,至少他还有人爱。

他们在村寨里住了数日,告辞庄主,庄主领着村民送了十余里方返。

一行人依旧向东北而行,地势越来越缓,森林依旧茂盛。他们在森林里穿越,森林是绿色的海洋,风吹起了绿色的波浪,林涛阵阵,他们是海洋里游动的鱼,自由自在。

如果抛却了肉体和心灵的负累,漫游天下确是一件美事。可是阴影不时袭进四郎的心里。心里有阴影的人不只四郎一个,一向大大咧咧、有说有笑的雄奴变得沉默起来。

向导说道:“我们已经进入到东丹国了。”

雄奴此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东丹国,是雄奴出生长大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雄奴父亲被杀母亲被劫掠,这是一个令雄奴悲伤的地方。

面前出现了一座城,那布局颇似长安城,是小了一号的长安城。向导告诉他们,这城是东丹国的都城龙泉府。有一队人马从城里出来,是东丹王派来迎接铁镜公主的。

东丹王是铁镜公主的又一个叔叔,名叫耶律海。耶律海见了铁镜公主,说道:“上一次见到你时,你还是个娃娃,现在出落成你母亲当年的模样了。”

铁镜公主把四郎介绍给耶律海。耶律海笑了笑,道:“驸马倒是长得很俊的。”言语中有揶揄之意。

耶律海大摆宴席,为铁镜公主接风,叔侄相见,倒也亲切。次日,耶律海领着他们游龙泉府。

龙泉府是按照唐朝的长安城的模型建成,城池呈长方形,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坐北朝南,直径十余里。外城有十个城门,南北各三,东西各二,一条宽百米的朱雀大街,把外城分成东西两区。内城位于外城北部中间,呈长方形,是东丹国官署所在地,有湖,有假山,有楼台亭榭。宫城在内城北部中间,也呈长方形,是东丹王居住和办公之所,宫墙高大,宫殿巍峨。

在龙泉府游览,他们仿佛置身于长安城,只可惜城墙破旧,居民不多,经济萧条,有冷清之感。东丹国,原名渤海国,在唐时,龙泉府是仅次于长安城的东亚城市,当时的渤海国,是海东盛国。走在龙泉府的大街上,冷冷清清的,四郎有些出神,有大梦破碎一片荒芜之感。

回到驿站,天上一轮明月。铁镜公主兴致很好,她令金瓶将酒食搬到院子里,和四郎小酌。

四郎感叹道:“这里,在汉时和唐时,是汉人的治下,可惜安史之乱,遂与汉人隔绝。”

铁镜公主道:“其实不然,汉人的文化在此生了根,渤海人用你们汉人的文化,在此经营十几世,也曾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