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巨星陨落柳宗元(1 / 2)遗落长安四十年首页

元和十四年(819年)初发生了谏迎佛骨事件,韩愈被贬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而这年年底,十一月二十八日,文坛发生另一件大事:柳宗元病死于柳州。

那年11月底,李怡正在课堂读书识字,一无所知,半个多月后,一脸愁容的老师步进课堂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对堂上的同学也好像对自己说,“柳子厚去世了!”

李怡奇怪,柳子厚谁,是先生的朋友吗?为什么先生这么在意?

李怡站起来问道,“先生,柳子厚,是,是你朋友吗?为什么,为什么,你这么伤心?”

老师摇摇头说,“哪有此荣幸跟柳子厚做朋友,我跟他也只是在长安见过一两次面而已,我之前教你们念的《江雪》就是柳子厚写的啊。柳子厚正值壮年啊,天炉英才,天炉英才啊……”

先生再也没有理李怡,继续自顾自地喃喃絮语。

李怡才知道,原来先生口里的柳子厚就是柳宗元,怎么柳宗元死了?几年前在玄都观看桃花时自己还见过他一面呢?不过当时只顾着看刘禹锡,所以与当时在刘禹锡身边的柳宗元也只是匆匆的一面之缘而已。那时候柳宗元看起来确实是四十岁左右,正值壮年,而且那时候看他也是意气风发的样子,怎么这么突然就走了呢?

没错,李怡看到柳宗元的时候是十一年(815),那时的柳宗元刚被宪宗皇帝从贬谪地永州诏回长安。柳宗元欣喜不已,以为自己翻身的机会终于到来,没想到,没想到回到长安,屁股还没捂热就又被贬往柳州。

柳宗元从政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被贬谪的路上,被庙堂抛弃的他即便是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以及多么高的雄才传略,都统统用不上了。

从永贞元年(805)到元和十四年(819),从33岁到47岁,柳宗元被贬谪,在荒远僻陋的永州和柳州整整待了14年,直至葬身于柳州。人生最青春的14年,都在帝国无人知晓、无人想起的角落,你说柳宗元的心能不苦?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柳宗元《冉溪》)

李怡每回读这四句诗,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悲壮、悲凉的感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少壮时候理想高远,豪气干云,准备为唐王朝的中兴轰轰烈烈地干上一番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顷间便粉碎了他所有的政治希望。

作为被皇帝以及整个主流朝廷群体和所属文化圈子抛弃了的柳宗元,在国家最偏僻的角落,饱尝忧患的磨难,期间几乎没有人记得他。他对皇帝、朝廷来说,似乎已失去了用处。整个国家对他来说,犹如是一个逐渐陌生了的世界。

除此之外,柳宗元受到的另外一重精神折磨,那就是来自当时舆论的强大压力。由于柳宗元当时主要参政的实践,是在永贞元年进行的革新活动。既然是革新,那就是要革弊图新,那肯定要触动当朝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也会因为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不合理要求而得罪他们,所以在柳宗元被贬之后,墙倒众人推,各种流言、诽谤纷纷随之而生。

柳宗元在《答问》中,借问询者的语气描述自己被贬后的情状说:“独被罪辜,废斥伏匿。交游解散,羞与为戚;生平向慕,毁书灭迹。他人有恶,指诱增益;身居下流,为谤薮泽。”

而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柳宗元进一步说:“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

后来的苏轼认为,柳宗元的诗文“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而事实上,在柳宗元身上,乐只是短暂的,而忧则是永恒的。

柳宗元经历了比一般人强烈得多的精神折磨,并由此一步步导致了他的性格上的变化。

一方面,接连不断的政治打击使柳宗元对自己被抛弃、被拘囚和生命荒废的感受特别敏锐;另一方面,长期谪居所经历的各种忧患磨难又使他对外界刺激产生了一种适应性,故在感受上相对会迟钝和冷漠些。

从而柳宗元一方面想要摆脱樊笼的拘囚,并为此做过多番努力;另一方面,他也因为希望渺茫而无奈要将巨大的悲苦沉隐在自己心底,以沉默寡言、反视内省的态度来应付并漠视外界的风云变幻。

柳宗元对苦难不只是被动地承受,他还要顽强地抗争。

正是在与苦难的不断抗争中,柳宗元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勃发,其伟大的悲剧精神才得以产生。

柳宗元对苦痛的反抗即表现了人性的不屈与坚强,也给文学增添了水石相激的效果。

一方面,是苦难毁灭了柳宗元的生活;另一方面,柳宗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反过来给了柳宗元文学艺术上的丰厚赐予。

柳宗元那些最为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均写于被贬后,以在永州的作品最为优秀。经典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等。

这些美好的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柳宗元当时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了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是峭拔峻洁,或是清邃奇丽,都以极具精巧的语言来再现自然之美。

柳宗元文学成就之高,让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唐朝及宋朝出现的八位文学巨匠,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当中只有两位唐代文学家,一个是韩愈,一个是柳宗元,同时韩柳也与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值得一说的是唐宋八大家的两位唐朝人,即韩愈和柳宗元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曾同在御史台为官,但两人政见不和,总是吵来吵去,哪怕是在写文章这件事上,也各有己见,彼此都不认同对方的观点,谁都不服谁。

但如果有人问韩愈,在唐代历史上,谁的文章写得最好,那他肯定会说是柳宗元。反过来,同样的问题问柳宗元,柳宗元也一定会说是韩愈。

用现代话说,他们俩就是“相爱相杀”的关系,所以柳宗元临死前,是叫韩愈来写自己墓志铭的。

所以,柳宗元这样一位文学上面造诣极高的文学大家,他的逝世在当时也是引起巨大的关注。

柳宗元虽然官做得不大,但他出自“河东柳氏”,是那时代真正的名门望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仅高宗朝时期在尚书省任职的,就多达23人,而且当中还出过宰相。

可是在武则天掌权以后,她开始打压氏族,那时的柳氏家族首当其冲。在不断的打击之下,柳氏家族慢慢衰落,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就更加一蹶不振。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虽然曾官至侍御史,母亲也身出“范阳卢氏”,可在战乱年代,一家人四处流亡避难,经常苦到无米下锅的地步。

柳宗元从小就亲眼目暏盛唐衰落、藩镇割据、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故他从小就有匡扶社稷、中兴大唐的梦想,同时也肩负着光耀柳氏门楣的重责。

到公元785年,天下逐渐太平了一些,柳镇到江西为官,12岁的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结交了许多名士。

后来回到长安后,柳宗元更是积极用功读书,在京城慢慢小有名气。

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同榜登进士第,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遗憾的是,就在柳宗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父亲柳镇病逝,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守孝期满后,才学过人的柳宗元初试秘书省校书郎,两年后再登“宏词科”,官集贤殿书院正字,随后被任命为蓝田尉。

30岁时,柳宗元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正式步入权力的核心地带,不过,福兮祸所伏,随着他进入朝廷权力核心,他苦难颠簸的后半生也随之开始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在顺宗支持下进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打击宦官专权,但终因政治力量不足,革新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是“二王八司马”中八司马之一,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人一起被贬地方任司马,柳宗元任永州司马。

贬谪来到永州半年,从小陪伴并教导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而去永州前,妻子杨氏已经怀了身孕,可最终却因病难产。

母亲、妻子、孩子都去世,给柳宗元以巨大的打击,或许从那时开始,轻快、活力四射的柳宗元就变得孤独沉郁了。

而在当时,无后为大,没有后代也是柳宗元最担忧的事。要知道,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是妥妥的名门大家,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的时刻,可是,没有子嗣延续,自己百年之后都没脸去见祖宗。

自古,忠孝难两全,而对柳宗元来说,他觉得自己忠和孝,竟无一能全。

在政治上,不能出将入相,无法帮柳氏家族光耀门楣,如今,甚至连自己后嗣都有可能断绝。

对于柳宗元来说,这样心理打击,是致命的。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弃子,被遗弃在了永州,被全世界遗忘。

柳宗元想到被贬谪到永州的自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