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韩愈之《平淮西碑》(1 / 2)遗落长安四十年首页

元和十三年(818年),时间过得很快,李怡已在长安读书两年多了,他渐入佳境,读书学习成为他的首要任务,而游历长安则是他次要事情,他该上学时上学,该去玩时去玩,小学生的他也只能这样做了,而外面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他也很关心,他有机会也尽量地从周围大人中打听最近时事,所以他知道最近韩愈“平淮西碑”的事很火。

元和十三年那七月的一天,烈日当空,盛夏的热焰正毫不留情地肆虐着大地。蔡州城(今河南汝南)北门外,一座高大厚重的石碑昂然挺立着。碑身崭新如洗,显然是刚立起来不久的。碑额上四个大字赫然入目来,“平淮西碑”。碑文的篇幅不小,字体刚建而不失俊逸。

而此时,碑前站着一位身着戎装的大汉,他身形魁梧,身形挺立,像一座铁塔一样站在碑前。只见他瞪着铜铃般在大眼,愤然看着这石碑,双手握拳握得格格作响,看着石碑似乎它是战场上的仇敌。

大汉抓起脚下的一卷粗麻绳,环绕着石碑,将石碑结结实实地捆绑了几圈,用力拴紧后,他第一个拉紧了延伸出来十几米的麻绳,而旁边数个手下赶紧跟上来,跟大汉后面也抓紧了麻绳。大汉一声令下,“一,二,三,拉!”

几个人一起发力,石碑慢慢地倾斜,没一会“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螭”的石碑轰然倒塌,厚重的石碑砸在土上,瞬间尘土飞扬,大汉仍不罢休,取来早已准备好的粗砂石打磨石碑,几个人挥汉如雨,将石碑上的碑文磨平。

这个大汉叫石忠孝,他清楚自己闯下大祸,他磨平碑文后也不逃跑,直至闻讯而至的官兵将其带走。

这个石忠孝为什么要推倒平淮西碑?

这个要从元和十二年(817年)说起了,元和十二年七月,淮西之站已经打了三年,劳师动众,仍未击灭叛军。群臣反战的声浪再次喧嚣,宪宗皇帝颇感沮丧,万丈雄心消磨殆尽。宰相之一李逢吉力劝宪宗罢兵,而另一宰相裴度则紧绷着脸默不出声。宪宗问他意见怎样,裴度慷慨激昂:“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表示如果不把叛军灭掉,我就不回来了。宪宗感动落泪,任命裴度为淮西各路兵马主帅,取代严绶。

八月初裴度走马上任,他临行前奏报宪宗,带上了韩愈。让韩愈担任行军司马,也就是参谋长,是元帅帐下的高参。因为裴度素来坚决主战,两年前武元衡的被刺杀,自己也被刺杀受重伤,但这些并没有吓倒他。在当时朝中,主战派基本上只剩下一下韩愈。

在淮西开战次年,韩愈刚受任中书舍人,挥笔写下了名篇《论淮西事宜状》,呈报宪宗,力主一鼓作气平定淮西,文中还提出五点用兵方略,极有见地,把战略、战术,甚至后勤与地区特殊形势都分析地头头是道,最后以“我军必胜!”做为文章结尾升华了主题、鼓舞了士气。由此,裴度对韩愈刮目相看,所以这次出战淮西裴度一定要将韩愈带在身边。

裴度抵达淮西,坐镇郾城指挥战事。他先是奏请宪宗把各路兵马中的监军全部撤走。这些监军都是宦官,打了胜仗就争抢功劳,若是战败就把责任推给主将。监军一走,将领得以全权指挥战事,效果立竿见影,胜仗多了起来。

造反的藩镇首领吴元济与官军作战三年,已然十分狼狈。北方的李光颜威胁太大,都快打到他老巢了。余下几路官军虽然无能,也消耗了不少叛军的物资和战力。郾城失守后,吴元济大惊,把蔡州城的精锐部队统统交给他的头号大将董重质,命董重质驻防地势险要的洄曲,抵御李光颜。

吴元济麾下不少将领感到前途渺茫,纷纷临阵倒戈,投靠了官军。吴元济也想求和,迫于部下的阻挠未能成行。西路官军主帅李愬,招降的叛军将领最多。吴元济却没有重视李愬,因为李愬太会装怂了。

吴元济不把西边的官军当回事,是因为当初西边的袁滋过于怯懦。而李愬到任后,将计就计,继续表现出一副怯战的样子,麻痹吴元济。吴元济果然上当,对李愬毫不设防。

李愬很能忍,从来不主动进攻叛军,一直悄悄准备着发动奇袭。有一回李愬派将士巡逻边境,撞上好运,抓获了吴元济的一个勇将丁士良。李愬将其感化,为官军效力。通过丁士良,李愬又颇费周折得到了吴元济麾下两员骁将,其中有个叫李祐。李祐智勇双全,愿意带路奇袭蔡州。降将里只有他知道小路怎么走。

元和十二年九月初,李愬派使者向主帅裴度报告了奇袭蔡州的计划。裴度非常赞同,当即批准。

九月八日,李愬挑选精兵九千,前锋三千人由李祐带队,抄小道奔往蔡州。李愬亲自带三千人跟随前军,还有三千人殿后。天降大雪,将士们日夜不停行军一百多里,次日四更天时分,前锋部队开到蔡州城下。城中守军只剩下老弱病残,熟睡正酣。李祐命人在城墙上凿坑,攀爬入内。小分队悄悄杀死守门士兵,打开了城门。官军一拨拨开进。

天亮后,吴元济面对接二连三的急报,怎样都不信天雪纷飞的时候官军会来到。直到听见官军呐喊,他才慌忙带着亲兵登上城中的牙城,负隅顽抗。此时能救援吴元济的,只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所部距离最近,有精兵万人。但李光颜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董重质的家人都在蔡州城,李愬亲自上门安抚,赠以厚礼,让董重质的儿子去招降其父。董重质果然单枪匹马归降了李愬。吴元济抵抗了一天,也下城投降。淮西战事至此终了,吴元济被押往京城斩首。

淮西三州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回到了朝廷治下。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十余年不朝见皇帝,此时急忙表明忠心,到长安拜见宪宗。骑墙观望的各处军镇也都有样学样。派人刺杀宰相的成德、淄青节度使也相继被平定。普天之下,群情振奋。

平定淮西之后论功行赏,李愬加封尚右仆射、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赐爵凉国公。朝廷为安抚人心,加封韩弘为侍中。李光颜、乌重胤也都获得封赏。

淮西之战以胜利告终,如此重大的胜利怎能不歌功颂德呢?

那么记录这件功绩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韩愈了。一则韩愈是当事人之一,无论全局还是细节处都比较熟悉;二则韩愈是大文豪,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文采远超别人一大截。

这件事情这么轰动,写碑文可不能马虎,韩愈参考了很多历史典故,花了三个多月,进行过无数次修改,终于将碑文写好了。这碑文就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平淮西碑》,全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有理有据,可以说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