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我在古长安上学(2 / 2)遗落长安四十年首页

公主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还需要进行课后作业和练习书法等。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参加各种仪式和活动,如冠、装束、探亲、祔祭等。

郑绣儿看到儿子对于学习一点也不抗拒,而且很乖巧地去上学,也是很欣慰。虽然自己的儿子不善言辞,但还是很懂事的。

而李怡在学习时候,依然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装傻扮愣的人设去进行。

他上学很认真努力,因为学习当时的文字,学习发音,用毛笔书写以及学诗、学作诗等等,对他来说确实是一门全新的功课,他都不懂,只能从零开始认真学习。

李怡认真学习,但也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老师有时提问,即使他清楚答案,他站起来也不会多说话,基本上说相关的几个字,以显出自己的愚笨。

久而久之,老师也大概知道这么一个愚笨的学生,虽然看起来学习很认真,但头脑却不太灵光,说话表达也是有点词不达意的,所以都对李怡比较宽容,认为他很努力了,只是天资有限。

因为李怡刚开始上学,所以现在他的学习是比较简单的,每天就是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

古时代的读书方法,就是中国传统的儿童读书的方法,要旨就是一定要出声,甚至是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读出抑扬顿挫之音,每天复读不辍。而且是要用平常心读书,不能太着意,日复一日而不断地诵读,这样文辞就植根于心,一些难点老师稍示解释便可以深入自化。

李怡从老师先生们的日常教育得知,那时候的教育认为,诵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的方法。

开始李怡对这个方法不太认可,后来慢慢地,他才明白,这个读书方法确实有实际效用,由于声读上口、熟练,便可以在人的脑子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能不受文字引申义的干扰而直达本意。二是能在心中熟悉古人造句的结构方法,使古今语言拉近。三是能起到深解目录,知道某事、某词、某意在某个地方的作用,免于找寻追索的苦恼,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在课上,李怡除了读书,还要练字,李怡一直不熟悉写毛笔字,这次确实是真的要重新学习了,所以他一笔一划尤其认真。

启蒙教育还是很忙的,李怡自己年纪还小,其它类似要逃离长安的事都做不了,唯有乖乖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书,一边忙读书一边想着尽快长大。

同在学堂读书的除了其它皇子及亲王之子,还有哥哥李恒说过的他的两个儿子李湛和李昴。

李怡肯定想要跟李湛李昴相处好一些的,毕竟以后这两个侄子在他们父亲李恒当上皇帝之后,他们其中一个就是太子了。跟他们处好关系,以后在长安也可以多个靠山,毕竟自己和母亲无权无势的,有权势的皇室人员分分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他们。

但李怡要装傻扮楞,还要装作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虽然是刻意去接近两个侄子,但两个侄子却全是熊小孩,只是喜欢捉弄李怡,并没有真心与其做朋友的样子。

或许这六七岁的小孩还不知道什么是朋友吧,以后应该慢慢就会和我做好朋友的了。

李怡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