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哥哥的太子之路(2 / 2)遗落长安四十年首页

唐朝传统都是按照排行来立太子的,排行第一的长子李宁自然就是太子的最优人选,排行第三的李恒本来无望于太子之位,但他却有个在朝廷势力强大的母亲,母亲郭氏就是刚才提到的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

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而次子李恽的母亲连姓名都没有,他们的母亲也与李怡的母亲郑绣儿一样,都是地位卑微的宫人。

唐朝皇帝的太子一直传统上都是选择长子的,而由于郭贵妃的关系,宪宗对于立太子也是有些优柔寡断了。本来他登基后就应该册立太子的,但他一直举棋不定。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年),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也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

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

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准备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不得已使册立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孟冬十月。这个期间有多少来自于李恒母亲郭氏的阻力,这个内情不得而知。

这个事情后续的发展让宪宗及众大臣感到无奈和郁闷。

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不起,后来一命呜呼。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长子废朝13日之久,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早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新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当中。

而此时,由于李恒母亲郭氏的一番运作下,宫廷内外几乎所有人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李恒之前的名字),而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

而其实宪宗也不想打破皇室册立传统,他有意立次子李恽。但是李恽的母亲地位实在是卑贱(比李怡母亲李绣儿地位还要低得多)。所以李恽及母亲在朝廷上无法得到一丁点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立三子李宥的呼声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李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诏册立三子李宥为太子,并改名为李恒,并于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只是鉴于朝野百官以及郭贵妃的强大压力,他才不得已立李恒为太子。

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经营。宪宗这次立储的左右摇摆,为李恒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无法消除的祸患。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在刚刚册立李恒为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

自唐玄宗以后,皇宫活着被立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着特殊的功劳。

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皇宫里最尊贵的角色了,宪宗不知道是因为制约郭氏一派的势力,还是不想郭氏管控他的私生活,反正他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

此事之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更加用心地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一派明里暗中地和吐突承璀一众较量。

一般人是“母凭子贵”,而李恒反过来,他是“子凭母贵”,他在母亲郭氏的辛苦经营和呵护之下,无须做什么功夫,就做了大唐太子。

现在的他只须开心无忧地活着,等着做皇帝就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有一个强有力的父母辈,那都是无比幸福的事了,或许投胎确实是件技术活吧。像陈大米一样穿越都不是穿越到太子身上,而是穿越到一个18线外的、没太子命却有性命危险的皇子身上,那真是投胎技术欠火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