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米看着白居易远去,心里感慨万分,心想,“没想到啊,没想到,居然遇到白居易了,既然遇到白居易,那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就早就不在人世了。如果我年纪大一些,有个十几、二十岁就好了,那我就可以和白居易做朋友,可以与他咏诗作对(主要是听他咏诗,我可不会),自己甚至可以用自己对历史的一些认识,帮助他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可是现在我才四岁多,人身也不自由,也还是孩子,人家才不会理我啊。不知道现在的白居易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呢?现在的他被朝廷重用吗?他现在被贬到江州了没有?他和湘灵的爱情到哪一步了?”
陈大米对白居易目前的状态有太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陈大米即使知道白居易目前的状态及以后的人生,他也无法去帮助白居易去避开,陈大米的“未卜先知”对白居易没有一丝用处。因为陈大米才4岁多,谁都不会相信一个4岁小孩的话。
另外,即使陈大米现在已经二十多岁,他也无法阻挡白居易那命运的齿轮,也无法扭转这命运的安排,因为这个时间,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已经悄悄来临了:
这一年是元和九年(814年),他刚刚结束了三年的服丧期,三年前他母亲看花坠井而死,他不得不辞职回去服丧。今年服丧结束回到长安,但朝廷却迟迟没有官职给他。
他今天再一次入宫找到之前的同事问询官职安排事宜。
但刚才追上来的前同事跟白居易说了,白居易的奏章圣人确实有看了,但一直都没有回复,所以目前朝廷还没有官职上的安排给到他,前同事说了一些安慰的话,然后告辞离去。
白居易站在长安城诺大的街道中间,看着几乎看不到头的大街,不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目前他的工作还是没有什么安排,他回到长安已好几个月了,但是宫里还没有通知他要具体做什么官职,他今天进宫再去相关部门问一下,也一如之前,他的奏章还是如泥牛入海,什么声息都没有。
前同事的安慰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忧虑,他打算过两天再就他的工作安排向皇上递奏章。
此时的白居易并不知道当时的皇上-宪宗并不想见到他。
公元808年,白居易任左拾遗。
在唐朝,拾遗,即是拾起(皇帝)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负责向皇帝提供建议和批评,以弥补皇帝在决策中的失误,这官职还有举荐贤良的责任。这官职相当于现代的监察部长。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位从八品,虽然官职不大,但在国家官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白居易之前,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陈子昴、杜甫都曾担任拾遗一官,所以两人被称陈拾遗、杜拾遗。
拾遗这官职如此重要,所以白居易认为自己的才华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他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之后数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的言事一方面多从国家、底层人们的角度出发,所以理正词严,皇帝也无法反对,另一方面皇帝也要在百官面前摆从谏如流的风度,所以他的上书言事多获接纳。
然而白居易言事的直接,常令唐宪宗感到不快,甚至有一次宪宗又度被白居易顶撞后,宪宗事后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
当时一年后任宰相的李绛则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劝谏宪宗广开言路,宽容对待白居易言事之直接。
810年,河北成德拥兵自重,宪宗派兵讨伐,白居易上书,极力反对宦官领兵。但宪宗一意孤行,结果很快就战败。而白居易自此更加畅所欲言,皇帝和宦官都不高兴,大家都讨厌他。好面子的宪宗在白居易又一次当众揭他伤疤,提起他讨伐成德藩镇大败而归的事后,很是生气,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芝麻官说话一点分寸都没有,你把他调得远远地,别让我再看见他,看见他我就头痛。”
李绛袒护说道:“白居易这个人就是性子直,说话不知道婉转,可是他忠于国家、忠于皇上的心思大家都能看到,调走他恐怕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啊。”
宪宗想了想,也不好继续坚持他的主张,还是让白居易在原单位任职,当时的李绛算是救了大文豪一次了。
但一年后,811年,白居易母亲去世,白居易不得不离开长安回家守孝,宪宗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朝堂上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当众批评他,让他难堪了。
所以三年后814年,也就是今年,白居易的三年服丧期结束,他回到长安来,但朝廷仍然没有官职给他。因为宪宗和宦官都不想看到他,不想再让他给自己添堵,所以迟迟不想启用他。
其实白居易也并不是急着要投入职场,只是他在长安还要养一大家子人,不早些工作,就是坐吃山空啊。之前自己一个人在长安住还不需要花费太多,但现在……
白居易后来多次上书,找相关部门反映,一直到814年末,朝廷才给了他一个新官职-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个官职虽然和拾遗一样都是谏官,但仅限是谏太子,看来宪宗皇帝是不给白居易再有机会让他难堪了。
白居易虽然官职降了,但总算是有工作了,心里也安心了一些。
以为自己的工作生活总算是有着落,以后还得要好好用心为国为君才行。
性格决定命运,白居易刚正不阿的性格,注定他不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呆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