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回到书上来。
回到《人到中年仍要爱》上来。
在下一小节,新认识何等重要里面,林翔发现自己也标注了很多有趣的表达。
“我们曾经盲目的执着于别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成熟的亲密关系,基于真诚和信任,会更看重后半生能否相互陪伴,双方之间能否真诚而开放的沟通--这可以让两个人携手共渡风风雨雨。”
在现在这样什么都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时代,作者的成熟观,的确很难在年轻人中受到欢迎。
不过这也是年轻人经常受到爱情折磨的原因吧,林翔如是的认为。
很多人都在讨论眼缘。林翔觉得其实所谓的眼缘,很有可能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第一印象。
作者使用“盲目执着于”这样的词语,其实形容的的确很贴切。
但是也正是这样,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了解这些。
看来这位作者在国外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他在完成某些教育确实的部分。
这个部分很重要,似乎没有人真的教授年轻人如何谈恋爱。
都是在头破血流之后,找到林翔这样的咨询师来舔舐伤口。
书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年轻人经常犯的错误。可能说是犯错误有些过于严格,不过怎么说呢,可能都有所经历吧。
“当伴侣说了一些让你很受伤的话,你会瞬时觉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疏离?
即使伴侣的行为让你很愤怒,并感到受伤,你也不会告诉他(她)?
总是希望一些困惑你们的问题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坚信有爱就足够了,所有的冲突就能自然而然的解决?”
对于林翔来说,这四个问题全中。
林翔在小的时候就确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有人说了一些让自己受伤的话的时候的确会感觉两个人很疏离。
而这种感觉也的确很容易被带到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林翔的处理方式基本上属于讨好型的,不太会让对方有机会说出伤害自己的话。
但这带来了一个不良的后果,那就是林翔需要花费好大的精力在对方那里。
这样说也不是很符合,其实林翔也会花费时间对自己进行监控。
提前感受一下自己的语言,行为,表达,有哪些会引起对方不开心,从而说出伤害性的话。
从而让林翔感觉关系是疏离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打钩。
对于第二个问题,林翔觉得在第一段婚姻中的确经常遇到。
因为对方的行为让自己很愤怒,并感到受伤的时候,林翔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告诉过对方。
因为林翔觉得不应该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事情。
结果林翔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
想到这里,林翔感觉如果从亲密关系的角度,的确自己对自己的探索是向前推进的。
林翔觉得内心中会觉得,就算告诉对方又能怎么样呢?
一个是惹对方生气,再一个如果真的告诉对方了,岂不是自己在破坏双的关系?
所以林翔觉得可能自己这个部分的发展仍然处于很幼稚的地方。
反过现在的自己,仍然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现在的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在内,也基本上不会告诉对方这些话。
告诉对方对方的行为让自己很受伤这件事,好像林翔在咨询实践中也是很少。
林翔回想了一下,好像自己往往都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的。
书上提到,四个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原因和模式很可能就是避免冲突、拒绝直面问题。
这个结论林翔很是认同。自己其实的确是一个回避型的人,不太愿意面对冲突。
而且比较喜欢解决矛盾,化解冲突。
去和冲突打交道,林翔感觉并不陌生。
但是林翔自己很少引发冲突。
对于第三个问题提到的“总是希望一些困扰你们的问题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林翔仍然有一种被说中了的感觉。
好像生活中也的确有很多事情在林翔的期待中是这样的。
期待事情不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就自然的发生了些变化。
结合傅佩荣老师讲过的关于庄子的部分,这只是懒人学问,并不是顺其自然。
因为如果懒就是顺其自然,那么这种状态太好达到了,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
无为不是什么都得不做,而是做事的时候不带着自己的私欲之心。
还是要做事呀!还是要做事么?林翔感觉有点伤心。
好不容易遇到躺平这门大法,这么快就要放弃了么?
林翔和老爸也讨论过一些话题,关于赚钱的。
老爸感觉之前把一部分责任是自己背过去了。觉得林翔对金钱的观念有点受自己和家里人的影响。
林翔大伯就是一个比较浪漫的人,的确不是很在乎金钱。
但是生活就过得比较贫困。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也真的没有办法快心快乐起来。
于是就觉得还是赚钱吧,但是做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没有办法赚到。
但是林翔回想了下大伯做的事儿。
感觉赚不到钱也是正常的,因为干的都是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书中提到的第四个问题是:坚信有爱就足够了,所有的冲突就能自然而然的解决。
这个问题太理想化了。不过林翔感觉不可否认,当时的自己的确好长时间都是处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林翔觉得也是有点怀疑,自己真的这么浪漫么?感觉初高中时候读的言情小说好像也不是很多呀!?
林翔又回到了书里面,书中说除非两个人能共同面对、共同解决问题,否则,爱会永远停留在表面。
爱,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本来以为是解决问题的密钥,结果是一个需要被深入探索的焦点。
林翔对于“回避”感觉很新奇。当然也很陌生。
林翔似乎隐约能够感觉到自己性格里面有回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