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菁我书院(1 / 2)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首页

曹植站在原地,目送马车离去,直到看不见车影,这才讪讪回到书房。刚落座打算批阅公文,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曹植抬头,语带疲惫:“进来。”

门被缓缓推开,崔琰缓步走入,他一身藏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深色的腰带,显得儒雅而庄重:“公子,今日天气晴朗,不知您可有兴致前往菁我书院视察一二?”

曹植闻言,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眉心,“近日忙于政务,确是有些时日未曾踏足书院了。也好,今日便与叔父一同前往。”

*

“《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故书之重,辞之复,欲其言之文,其旨之深,盖《春秋》之作,非徒纪事,实寓褒贬,以示后世。故其文约而义丰,其辞简而理奥……”

二人刚进书院,便听到一名先生的声音在讲堂内回响,声音低沉,却似乎能洞穿历史的尘埃。

崔琰道:“乍听之下,煞有其事。”

说罢与曹植相视一笑,互相点了点头。

阳光透过窗子洒在青石地板上,讲堂内一群身着儒衫的学子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先生的讲学。先生站在讲台之上,手持竹简,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故读《春秋》者,不可不审其所,不可不察其意,不可不究其理。审其所,则知其事;察其意,则明其道……”

学子们或颔首沉思,或窃语交流,面庞之上皆显露出对学问的热望。

崔琰低声问:“公子,不若进去一观?”

曹植摇了摇头:“学子勤学,不便打扰。且往前看罢。”

二人继续往书院里走,只见在书院的一角,几位老先生正坐在竹椅上,悠闲地对弈。旁边有几名学子们围观着,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如此好学之风,亦为天下表率。”这样的情形让曹植略有欣慰,只觉得今日的阴霾一扫而空。

这时,花园中几名学子也引起了曹植与崔琰的注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几名年轻学子正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品茗,一边讨论着诗文。他们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诗词歌赋在他们的口中流转,如同清泉般滋润。

曹植驻足倾听,面露欣赏之色。

崔琰见状,走上前去,“这位公子,我家公子素爱诗赋,不知可否请这位学子与我家主人切磋一二?”

那学子身着一袭青色儒衫,头戴方巾,眉清目秀,举止之间透露着书生的儒雅。他不认识崔琰与曹植,只觉得两人气度不凡,便起身行礼道:“学生张温,愿与二位交流。”

曹植心中苦笑,得,又要麻烦唐诗三百首了。

口中却回礼道:“张公子不必多礼,久闻菁我书院才子云集,今日特来拜访,得闻公子吟诗,甚是悦耳,愿与张公子共赋诗一首。”

张温闻言,精神一振,道:“公子客气,学生不才,愿先献丑。”

他桌上摆放着一盏精致的茶壶和几个小巧的茶杯,壶中茶香四溢,与周围花香交织,令人心旷神怡。周围的学子们也都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和茶杯,目光集中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交流之上。

张温四下寻望,正见那几位下棋老先生,便吟道:“手握千军势,心藏万古机。落子声声响,笑谈风云轻。”

下棋?下棋的诗词好像还真不多。

曹植面上微笑,心中暗怪崔琰,但见崔琰正一脸期待望向自己。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骠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一首言罢,四座皆惊,许多学子大呼此诗意境深远,情真意切,实为难得佳作。

不过曹植并不意外,杜牧出马若是再拿不下这几个学生,怎么可能。

“公子,回去之后我定要将此诗记录下来。”崔琰拊掌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