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忠接到皇帝的诏书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信任他,如此宽容他。他的眼中闪烁着泪花,他深深地向皇宫的方向鞠了一躬。
“陛下如此信任我,我项忠定当不负陛下的期望,继续为朝廷效力。”项忠心中默默说道。
项忠决定放下心中的包袱,重新回到都察院供职。
四年后的二月,春寒料峭,京城的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皇宫之中,皇帝朱见深正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奏折。此时,一道命令即将下达,命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以安抚那里的流民。
原杰,一位面容坚毅、眼神睿智的官员,身着庄重的官服,身姿挺拔。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微微抬起头,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郧阳那片充满挑战的土地。
成化初年,从陕西到荆、襄、唐、邓四州之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绵延千里的长山大谷中,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这里,流贼逃犯藏匿聚集,为恶作乱,仿佛一片被阴霾笼罩的荒野。
在这片土地上,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古老的山林中,树木郁郁葱葱,枝叶繁茂。山谷之间,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然而,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却被流贼的恶行所破坏。
刘千斤之乱,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这场叛乱虽然已经被平息,但它只是这片土地上反乱的延续而已。到李胡子再次谋反时,这里的流民已经达到一百万人。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都御史项忠奉命进剿追捕,这场战斗充满了血腥与残酷。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闪烁着寒光。项忠带领着官军,奋勇杀敌,与流贼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流民们在战乱中四处逃窜,死伤无数。他们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场景惨不忍睹。
祭酒周洪谟,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目睹了流民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同情。他坐在书房中,手中拿着笔,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编修全国历代地理志时看到的资料,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周洪谟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名为《流民说》的文章。他的文章大意是:以前我因为编修全国历代地理志,看见有资料记载早在东晋的时候,庐、松之民就流落来到荆州,当时的官署把他们迁居安置在松滋县荆江以南;陕西雍州之民则流聚在襄阳,官署把他们侨迁安置在南雍州的襄西附近。从这以后,松滋县就隶属于荆州,而南雍州则合并于襄阳,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年,这里都是太平无事的。这是前朝处理安置荆、襄流民的办法,我感到他们的办法很有道理。假如今天我们也能听从流民就其附近的各个县入籍编户,离各县较远的地方也设立州县,置官吏,编里甲,放宽役使他们各安生业的话,则流民就都变成可以教化的平民了。
周洪谟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都御史李宾看到这篇文章后,心中大为赞赏。他认为周洪谟的建议非常有可行性,于是决定上疏朝廷,推荐这个办法。
李宾站在朝堂之上,手中拿着奏折,神色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周洪谟的《流民说》所言极是。如今郧阳之地流民众多,若不妥善处理,必将引发更大的动乱。臣建议按照周洪谟的办法,安置流民,使其各安生业。”
朱见深听了李宾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流民问题的严重性,也明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思考,他觉得李宾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决定派都御史原杰前去经略郧阳,安抚那里的流民。
九个月后,冬日的寒风呼啸着掠过湖广大地,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涌动着一股新生的力量。
都御史原杰此刻正踏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他身着朴素的官服,身姿挺拔,每一步都带着坚定的决心。原杰的脸庞轮廓分明,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浅浅的皱纹,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威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善良,仿佛能洞察一切。
原杰带领着他的队伍,穿梭在各个郡县之间。他们走过繁华的城镇,也踏入了深山幽谷。每到一处,原杰都亲自巡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的脚步沉稳而有力,仿佛在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在山林中,树叶沙沙作响,原杰停下脚步,静静地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
“这片土地,隐藏着多少故事和希望啊。”原杰自言自语道,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慨。
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庄,这里的百姓们生活艰苦,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期待。原杰走上前去,微笑着向百姓们问好。他的笑容温暖而真诚,让百姓们感到格外亲切。
“乡亲们,朝廷对大家十分关心,此次我来,就是要为大家带来福祉,解决大家的疾苦。”原杰大声说道,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百姓们听了,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一位老人走上前来,握住原杰的手,激动地说:“大人,我们盼着这一天好久了。我们愿意做个好百姓,为朝廷效力。”
原杰看着老人,心中充满了感动,百姓们的信任是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原杰开始召集湖广、河南、陕西的督抚、抚察、土司、提刑等官员。这些官员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性格各异,但在原杰的感召下,都纷纷表示愿意为流民的安置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会议上,原杰严肃地说道:“各位同僚,我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流民问题关乎着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稳定,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妥善解决。”
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开始讨论具体的安置方案,气氛热烈而紧张。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收容入籍流民十一万三千多户,迁回故土原籍的一万六千多户,愿意留在郧阳的有九万六千多户。对于这些流民,官署将根据人丁劳力所承担的数量拨给空旷的土地,让他们开垦成永业田,以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劳役。
原杰亲自带领着官员们,深入到流民中间,为他们分配土地,解决实际问题。他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
在郧阳的土地上,流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挥舞着锄头,开垦着土地,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空气中。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充满了生机。
原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土地,原杰决定从湖广管辖区分出竹山地区,设置竹溪县;从郧、津地区分出并设置郧西县;从河南分南阳、汝州、唐县部分地区,分别设置桐柏、南召、伊阳三个县;从陕西分商县地,设商南、山阳二县,而以商县为商州。把流民和土著居民交互杂错在一起居住。
在郧阳县城,原杰设置了郧阳府,以统领郧、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并且设立行都司、卫、所于郧阳,以保障和控制这一地区。
一切安排妥当后,原杰把这些打算办的事情报告了朝廷。朝廷很快做出了回应,批还推荐邓州知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州、县都选用邻近州、县的良官能吏、又根据了解这里情形的人担任长官。
原杰又考虑到这里地跨三省交界,一向没有统一而固定的归属,所以推荐很有才能和威望的御史吴道宏。他找到吴道宏,诚恳地说道:“吴大人,此地情况复杂,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来治理。我觉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希望你能代替我的职任,以兼治三省,巡抚八郡,住在郧阳。”
吴道宏被原杰的真诚所打动,他郑重地说道:“原大人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
皇帝朱见深提拔吴道宏为大理少卿,取代原杰,上任抚治。又派快马送去皇帝的玺书给原杰,召他还京,任原杰为南京兵部尚书。
原杰接到玺书后,心中感慨万千。自己的使命即将完成,但他也舍不得这片土地和百姓。他收拾好行囊,准备踏上归程。
然而,由于长期的劳累和奔波,原杰的身体已经极度疲惫。在南还途中,他病倒在了驿站的馆舍里。他的脸色苍白,眼神中却依然充满了牵挂。
“我不能就这样倒下,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原杰心中默默地说道。
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没能战胜病魔。荆、襄之民听到原杰去世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他们纷纷来到原杰曾经走过的地方,缅怀这位为他们带来希望的好官。
朝廷得知原杰去世的消息后,也深感悲痛。为了继续抚治郧阳,朝廷任命大理少卿吴道宏为右佥都御史,并任命为郧阳府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