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3章 刘欣即位 后宫名号之争(2 / 2)西汉爆浆史首页

刘骜第27年,公元前7年,三月某日,长安未央宫。

刘骜像往常一样起床,他身边睡着的是皇后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

刘骜穿衣服的时候,忽然感觉身体哪里不对,他想呼救,但是嘴里什么也说不出来,然后他就没了意识。

医生赶到,一番诊断后得出结论,皇帝驾崩。

未央宫顷刻哭声满天。

用现在的术语讲,刘骜属于猝死。心脏的问题,血管的问题,脑袋的问题...成百上千种疾病可能导致猝死。查明刘骜的具体死因基本是不可能了。如果严肃地讲,刘骜的死因是一个医学和历史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研究才能得出,或者得不出结论。但人们---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搞不懂的严肃问题一般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说这事是假的,这事是个阴谋...等等。当时长安的人们是这样让刘骜死的:既然刘骜死的时候是赵昭仪侍寝,那他就是死在赵昭仪手上的,至于更具体的死因,那就五花八门,始终在下三路徘徊。

当然这里边也有赵家姐妹自己的主观因素。赵家姐妹入宫后,民间曾有歌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大概的意思是,刘骜和富平侯张放一起微服出游,遇到了赵飞燕姐妹,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就残害后宫其他女人生的皇子---所谓”燕啄皇孙“,等到皇子被残害光了,赵家姐妹死期也该到了。

民谣当然只是民谣,不能用来做证据。至于赵家姐妹究竟有没有残害皇子,似乎还真有,《汉书》里说后宫有一个姓许的女人和一个姓曹的女人都为刘骜生了孩子,后来孩子却找不到了。但稍微认真读一下《汉书.外戚列传》,会发现班固并不认为赵家姐妹残害皇子真的曾经发生过,至少半信半疑。但有两件事是既成事实,一,刘骜没有留下一个子嗣,甭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二,赵家姐妹在后宫这些年,做没做坏事不好说,但至少没做多少好事,无风不起浪,否则民间不会有那样的民谣出来,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

元后,前文提到过,是一个容易被人影响的人,更何况在这么大的舆论导向下,所以刘骜死后,他在伤心之余,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大司马、丞相、御史大夫组成专案组,调查刘骜死因。

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赵昭仪自杀身亡,姐姐皇后赵飞燕日日生活在诚惶诚恐中。

既然有人死了,把责任推到死人身上就好,死因调查也就不了了之了。刘骜下葬,谥号成,按谥法,安民立政曰成,这是个中性词,其实对刘骜贬大于褒。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了,太子定陶王刘欣来长安即位,拜祭先祖,大赦天下等。

元后晋级为太皇太后,为方便,后文还是称之为元后;皇后赵飞燕晋级为皇太后。

这里就出现问题了,刘欣已经是皇帝了,而他的亲祖母傅太后的名号,现在还依旧是定陶王太后。诸侯王太后,在长安一分钱不值啊。

所以新皇帝刘欣发了即位后的第一封诏书,询问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御史大夫)何武,内容是,我的祖母和我的母亲…在长安…应该住在哪里?

当然了,这是傅太后想通过他的孙子要个大大的名分。住在哪里,决定了身份有多高。刘欣的母亲姓丁,现在的名分也只是诸侯级别的,正式文件里只是称之为丁姬。

皇帝的祖母应该称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应该称皇太后。如今两个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中年妇女---一个被称为王太后,一个被称为姬,肯定心里相当不爽,不可避免要闹腾。

丞相孔光对傅太后有些个人看法。当年傅太后还是元帝傅昭仪的时候,孔光就已经在长安任职了,所以孔光了解傅太后的底细。当年那个年轻的傅昭仪在后宫八面玲珑,人人说好,三十年过去,傅昭仪成了傅太后。一个人在没有权力的时候能做到八面玲珑,说明此人深谙生存之道,一旦此人到了一定位置有了权力,大概不可能仅限于八面威风,恐怕要八荒六合唯我独尊了。

孔光觉得不能让皇帝跟一个心机这样重的祖母天天见面,对他影响不好。所以孔光以对皇帝高度负责的态度提议,为傅太后单独盖一座宫殿。表面上看这是对傅太后的尊重,看我单独为你修房子,多在意你,实则是把皇帝跟傅太后隔离开。

大司空何武老实人,没孔光想这么多,何武觉得为一个人单独修一座宫殿,太浪费了,于是提议让傅太后住长安北宫。北宫虽然比较旧,但那是两百年前高皇帝修的,绝不会折了傅太后的身份。

此议一出,大家纷纷附和,合情合理嘛,孔光的建议太劳民伤财了。孔光没法向大家解释自己的真实想法,只好同意。于是傅太后和丁姬都住到长安北宫去了。其实孔光不是没想过让傅太后住北宫,但北宫有个大问题,就是跟未央宫有条甬道直通着,住北宫相当于住在未央宫后院。

果然,傅太后自入住北宫,每天都去未央宫找他的孙子皇帝,你要给我上尊号!

被傅太后一手带大的孙子刘欣哪敢不听,于是从朝中找了一个叫高昌侯董宏的,上书说这个事。董宏说,当年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爹)的生母本来姓夏,后来被华阳夫人收为子嗣,秦庄襄王即位后,夏姬和华阳夫人都被封为太后,既有此先例,定陶王傅太后也应该有一个和太皇太后同级别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