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罗浩对于王易伯所提到的圣人最感兴趣。
在龟壳记载中,修行至精气圆满时,丹田气渊,泉源不绝,对应的便是圣人之境。
“教授,请问圣人的寿命,可达百数,指的是可以活到百余岁吗?”
罗浩突然问道。
见罗浩对于圣人感兴趣,安安心中一动,主动答道:
“我个人认为,圣人的寿命应该可以活到数百岁。
贤人便可使益寿有极时,也就是说可以活到普通人寿命的极限。
一个普通人可以活多久,无病无灾,自然寿尽的话可以活到过百。
而圣人的境界在贤人之上,以此做推测的话,圣人的寿命应当有数百岁。”
“没错,我也觉得应当作此理解。”
王易伯点头称是。
罗浩对于该解释其实也是接受的。圣人境界对应的是精气圆满,寿命自然能够超出常人不少。
不过照这么说,我现在的修行境界莫不是可算得上贤人之境?
罗浩心中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想法,不过把自己称作贤人有点怪怪的,所以又问道:
“那贤人之境,又当作何理解?”
见罗浩又问,安妙晴便又答道:
“贤人应该算是求道有所小成的阶段,对于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能够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可尽人寿。”
天地万物都有精气。
根据罗浩的亲身经历,日月星辰中确实蕴含着特殊的精气。
而天地精气的运行亦随着天时物候而流转,有亢有衰,故而安安口中关于贤人的这几句描述,与精气圆满前的修行阶段倒也对应。
“那为何这套‘真、至、神、圣、贤’的说法,到后世却几乎不可闻了?”
“其实这也体现了夏国方外文化的流变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从春秋末期,到秦汉时期,方仙道逐渐兴起和发展,修行之人也被统一称作方士,而真人、圣人、贤人等词语也开始演变出更多的含义,不再对应修行的境界。
这段时期我们姑且归纳为中古时期,与上古时期相对应。
说到方仙道,不可不提海中三神山。
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了夏国方外文化中的标志性事件,在方士的鼓动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
齐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仙迹及不死药。”
“.......”
经过一下午的对谈,罗浩对于大夏方外文化的历史流变和时代变迁也有了大致了解。
总体而言,方仙道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也逃脱不了由盛而衰的命运。
后来便有了天师道,而后丹道开始兴起,分为外丹派和内丹派。
再后来,全真教和正一派开始打擂台。
值得一提的是,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夏国的方外文化中自此又多了一脉源流,影响至今。
“教授,听完您梳理的夏国方外文化史,确实获益良多。
其实无论是上古时世人仰慕的真人境界,还是中古时的入海寻求不死药,再到后来的丹道修行,寻求长生总是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
可是,您觉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否真有人求得长生?
还是说,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历朝历代中的那一小搓儿人前仆后继,共同营造出来的华丽泡沫?做不得真?”
罗浩想了想,还是决定问出这个心中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