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破茧重生.(1 / 1)十万个睡前小故事首页

李然是一个普通的村镇中学历史老师,年过四十,性格木讷。他从小生活在这个小镇,镇子不大,四面环山,生活节奏缓慢。李然的日子一如他所在的地方,简单而平静。他的课堂永远遵循课本的内容,他的生活也从不逾越常规。他相信,书里写的东西就是真理,教科书就是知识的全部。他觉得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无从验证,所以既然看不见、摸不着,就不必多费心思。

镇上的人对李然评价不高也不低,觉得他是个守规矩的人,性格清高又有些固执。有时候有人提出一些他认为“荒诞”的问题,比如外面世界的变化,或者一些新科技带来的社会改变,他总是摇摇头,语气坚决地说:“你们别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亲眼见过的东西,根本不必相信。”他的学生们起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问题,比如“真的有人上过月球吗?”“我们能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移民火星?”他每次都严肃地回答:“课本里没写的东西,都是哗众取宠。科学是严谨的,不是编故事的。”慢慢地,学生们也不再问了,课堂变得枯燥无趣。

李然有一个学生叫刘晓阳,是班里最活跃的孩子。他喜欢看各种纪录片和科普视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经常在课后和李然讨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量子力学、外星生命,甚至人类历史的可能性被重新书写。李然每次听到这些,都显得不耐烦:“你不要整天看那些没用的东西!历史是有定论的,科学是有界限的。不要总想着去打破常规,踏实学课本才是正道。”刘晓阳反驳说:“可老师,课本里的东西是不是也可能有局限呢?世界在发展,知识也在更新。”李然不以为然:“更新什么?那些都是大城市里的人胡编乱造的。你看看我们镇子,不是照样平平稳稳过日子吗?”

有一次,刘晓阳带着一本关于远古文明的书找李然请教。书里提到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比如人类文明可能远远早于目前所知的历史时期。这些观点大胆且充满推测,李然看了几眼便不屑地把书合上:“这些东西根本没有证据,就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晓阳,我劝你不要浪费时间在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刘晓阳失望地离开了。从那以后,他不再找李然讨论问题,只在自己心里默默思考。

时间久了,李然逐渐觉得,自己的学生好像越来越难以理解。他们喜欢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是踏踏实实学习。他开始对学生失去耐心,对那些与他观点不合的事物愈发排斥。他的妻子张慧偶尔会劝他:“然哥,你是不是有点太固执了?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也得多接受点新东西啊。”李然却摇摇头:“这些新东西能有什么用?不就是一些没意义的花架子吗?我教的东西是历史真相,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张慧叹了口气,不再多说。

李然的日子继续着,直到一场意外的经历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他到山上散步,偶然间迷了路。他试图顺着小路往回走,却发现越走越深,直到他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地方。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山谷,草木葱茏,空气中带着一股奇异的香味。他看见山谷中央有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里没有供奉任何神像,只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几个字:“万物皆虚,万象皆实。”

李然站在石碑前,愣了许久。他隐约觉得这句话有些道理,却又说不清究竟是什么。他心里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冲击着他多年坚守的认知。他在庙里坐了一会儿,决定原路返回。然而就在他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穿着破旧的麻布衣,手里拄着一根拐杖。

老人见到李然,笑着说:“小伙子,迷路了吧?”李然点点头,问道:“您知道这山谷里那座庙是什么来历吗?”老人眯起眼,轻轻说道:“那座庙啊,曾经是给世人醒悟之用。可惜现在的人,大多都被自己的心束缚了,认不清,也放不下。”李然疑惑地问:“什么叫认不清、放不下?”老人笑而不答,只是反问:“你觉得你看的东西,都是真的吗?”

李然下意识地回答:“当然,眼见为实嘛!”老人摇摇头:“你见的,只是你想见的,你的心告诉你什么,你便只看得到什么。”李然听了,觉得老人有些“神神叨叨”,但心里却又有些震动。他回到镇上后,开始翻阅以前很少关注的书籍,试图弄清老人话语的含义。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许多观点确实是基于一种狭隘的认知形成的。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历史也远比课本写的丰富。他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他嗤之以鼻的事物,发现它们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他从未真正用心去了解。

这种改变虽然缓慢,却彻底。李然不再对学生的提问不耐烦,而是认真倾听,即使对方的问题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他也会诚恳地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寻找答案。”他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开始喜欢和他交流,甚至连刘晓阳也重新找回了对李然的尊敬。

李然终于明白,认知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守已有的真理,而是明心见性,接纳那些你尚未理解的可能性。他看着那些充满好奇的学生,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感慨:世界的真相,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愿意放下偏见,打破自己认知的牢笼去探索。

从那以后,李然依然是镇上的历史老师,但他再也不是那个固执守旧的李然。他成了学生心中的“明师”,因为他教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对未知的敬畏,对世界的开放心态。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明心见性”四个字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