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章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1 / 2)太子朱标:吾弟当为尧舜首页

开仓放粮久了,就不是赈灾了,而是养了一批蛀虫,天天等着赈灾粮发下来,天天养着一大堆人,不干活,就是沈仪来了也遭不住,更何况这几人。

历朝历代,遇上灾荒会干什么?

以工代赈!

“各位,本王想以工代赈,借助流民来修筑长城!”

以工代赈就是指官府兴办大型工程,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失业待业在家的人召集过来,以工作发工资的形式达到赈济灾民的目的。

减少了流民,也就间接稳定了社会。

甚至为了增加工作岗位,官府还会五令三申,能用人工绝不用工具,能招三个人绝不招一个人。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那么多无业流民,若是聚集在一起,很难不出现一个点子王。

甚至会刷新桃园结义/水泊梁山加强版/边军造反等副本……

不过朱棣的这番话,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一愣,而后竟是齐齐看向他。

以工代赈?他们可太熟悉了,因为在故元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座的人,几乎没有年龄小于四十的,都是从故元生活到大明的人。

元末黄河决堤,元廷一方面需立马疏浚河道,另一方面需要安顿大量失业灾民,以工代赈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但结局却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几十万河工瞬间反了元廷……

看着众人这番怪异的神情,朱棣嘴角一抽,心中已是明了。

你们这么看着我干嘛?本王不是元朝的元顺帝!本王是风里进雨里出,是汉东省京州市汉东大学,早八晚十里趟出来的高材生!

“诸位这般看着我干嘛……”朱棣抹了把脸,有些尴尬的问道。

底下众人看了朱棣一眼,你朱家的天下怎么来的,你不知道吗。

见众人不答,朱棣也是继续解释道:“咳咳,诸位不过是担心以工代赈会适得其反嘛,放心,本王早有计策。”

其实这件事朱棣在来北平的路上便是考虑了很久,并且总结了元朝失败的教训。

按理说以工代赈无非就是变着法子的给灾民们发钱,本质是政府付钱,凭空创造出大量岗位,找个借口给你支付报酬,既能解决灾民就业,又能让灾民有口饭吃,还能恢复生产,抑制住社会的动荡情绪。

可明明是这么好的出发点,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何?

因为元廷根本没有想赈灾,或者是有些人根本就是借着灾祸发国难财。

据《元史·食货志》里记载,元廷面对这大额的工程款,采取了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印钱。

然后通货膨胀就爆发了,物价飞涨。

元廷印钱之后,物价涨了近十倍,在京城五百两的银票,连一斗粟米都买不下来。

最终,元廷通过大灾之年印钱的手段,将老百姓手里最后的一分钱也收走,加之本就高昂的赋税,连一口饭也吃不起的老百姓,终于揭竿而起了。

但朱棣早已想好了对策,那就是长城。

有明一朝接近三百年,其中有将近一百年在修建和完善长城。

明长城的修建始于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具体来说,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着手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