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之上,向太后端坐其位,她的话语不高不低,流露出不容辩驳的威严。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群臣,似乎能洞察每一个人的内心波动。
“先皇在位期间,一些有才干的大臣因不支持新法或对新法提出批评而被贬谪或流放。对此事,各位臣工有何见解?如何处理最为妥当?”向太后提问之后,大殿内顿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大臣们相互交换着复杂的眼神,无人愿意首先打破这份沉寂。
终于,谏院的叶崇鼓起勇气,迈步向前,他的声音坚定而审慎:
“启禀太后,微臣认为,先皇之策乃是经过深思熟虑所定,作为臣子,自当恪守不变。如今若轻易改动,恐怕会令朝政不稳,更对先皇威严有所冒犯。”
叶崇的话音刚落,御史台的缪林立即出列,声音中带着几分锐气反驳道:
“太后,微臣有不同之见。回望历史,高太皇太后也曾对神宗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微臣以为,政策根据时局进行调整,是明智之举。现今若能针对先皇政策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亦是顺应天意民心。”
此时,左相章惇因为曾反对赵佶继位,面对朝堂上气氛的变化,选择了沉默不语。
而枢密使曾布则在一旁冷眼旁观,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似乎想看看局势如何发展……
缪林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提到当年高太皇太后改变神宗政策时所依据的“以母改子”的理论,强调此类政策调整并非无例可循,而是有其历史先例和理论依据的。
听完缪林的论述,满朝文武陷入了更深的沉默,无人能再提出异议。
向太后见状,轻轻点头,似乎对缪林的观点表示认同。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尤其是在章惇和曾布身上略作停留,似乎在衡量他们的沉默背后的含义。
最后,她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股决断的力量:“各位臣工,政策的调整当顺应时代,符合民心。先皇的政策若有不足之处,自当审慎修正,以安天下。”
停顿了一下,向太后继续说道:“老身认为,当务之急是整理出一份名单,列出那些有资格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因不公而被贬斥到外地的贤能之士。”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股不容迟疑的紧迫感。
“此事宜早不宜迟,你们速去办理。”
向太后的声音虽然平和,却隐隐透着一股坚毅和决心,显示出她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和对结果的期待。
大臣们面面相觑,但见太后神情决绝,太后见没有人提出有异议,就宣布散朝。
数日后,名单呈上,韩忠彦、苏轼、苏辙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提笔在名单旁批注:“追复原官,召回京师。”
未几,韩忠彦由原本的门下侍郎,现在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并且同时还兼任中书侍郎的职位。
李清臣之前是礼部尚书,现在他被升为门下侍郎。
另外,原本担任翰林学士的蒋之奇,现在被任命为枢密院的副长官,也就是同知枢密院事。
然而,随着守旧派的重新掌权,他们对改革派的反击变得激烈,似乎带着一种报复性的心态。
守旧派紧抓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此为由全盘否定改革政策的价值和成效……
于是,两派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每一次朝会都演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气氛紧张,仿佛随时都会爆发冲突。
赵佶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当中,看着在下面口沫横飞吵架的群臣,眉头紧锁……
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这两派和平共处、共同为国效力。
于是,向太后以赵佶的名义下诏询问诸臣有何良策,并将诏书下发到太学,希望太学生们也能贡献自己的智慧……
太学,作为大宋最高学府,自然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子。
赵明诚、綦崇礼、李清照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