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章 张氏父子的决定(2 / 2)我在诸天世界传火种首页

中土有一种“士”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事报之。”这种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士”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读书人的精神深处了。所以在蒙元、满清入侵之时,那么多的文臣武将协助外族大肆镇压本族同胞的反抗。这些人正是借助这种“士”的文化,来洗刷掉他们背叛民族和国家的罪恶感。张氏父子能做到与清廷决裂,已经能称为‘义士’了。

王铮也终于明白了张氏父子为何一大早就来找自己,他们知晓今天那些族老乡绅还会来找王铮这个被视为活神仙的人寻求应对之法,他们这才抢先一步过来把基调给定下。能在这个时代考取功名的人,又有几个是头脑简单的呢?都是些精明之人呐!

这些念头只是在一瞬间便在王铮的脑海中飞速闪过,他脸上泛起一丝笑意,说道:“也好!闭门锁户夜读书,天下大事何干吾?沉醉诗章寻妙趣,心归墨海远江湖。可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呼?”

张氏父子二人听后均是一脸的沉默无语,张富贵的嘴唇嗫嚅了几下,似乎是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张金柱沉思良久,缓缓说道:“道长所言极是,只是我等力量微薄,实不知该如何是好。”

王王铮已然清晰地明白了张氏父子的真实用意,同时也深知他们的这个决定乃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方才得出的,决然不会因为自己的寥寥数语就有所改变。

况且,张富贵乃是考取了功名的秀才,其学识和才思定然不凡。王铮从不认为自己的学问能够在论辩中胜过这位秀才。毕竟,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历史的下游,得以窥探到了更多的后续发展和结局。

倘若同处于一个时代,这位来自清朝的秀才,在学问和见识方面必然会远远超出自己。要明白,自己仅仅只是一个理科的大专生而已,在真正的才学造诣方面,又怎敢与这位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秀才相提并论呢?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这点王铮还是能够清晰地认识并做到的。

自己即便努力挑起他们对清廷的反抗之意,难道他们真的能够与清廷相抗衡吗?恐怕也无非是徒增伤亡罢了。

至于传播新的思想理念,王铮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说服这个读了半辈子书、思想已然根深蒂固的读书人。

没有一个坚定目标的造反组织,就如同历史上那无数揭竿而起的反抗者一样,转瞬之间就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想到此处,王铮的心中涌起一阵苦笑,缓缓说道:“罢了罢了,既然你们心意已决,那我也不再多说。只是此地日后必定会成为战争的前沿地带,如果只是想要自保,此处绝非是理想之地。”

说罢,王铮透过窗户极目远眺,仿佛看到三十年后,那凶神恶煞的鬼子兵呼啸着冲过山海关,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为非作歹的凄惨场景。

张氏父子听完王铮所说的话,神色变得愈发沉重和凝重。张富贵紧紧地锁住眉头,满面愁容地说道:“道长,您所考虑的确实极有道理,可是当下这情形,我等又能去往何方呢?”

王铮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说道:“待时局安稳后,就去延州吧。那里虽然苦寒,但却是一方善土。只是此去路途遥远,且在迁徙的途中定然会充满诸多艰难险阻。”

张金柱长长地叹息了一口气,语气中满是忧虑:“这背井离乡之路,谈何容易。”

王铮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善财难舍,故土难离,这都是人之常情。若不及早打算,后果不堪设想。”

屋内瞬间陷入了一片令人压抑的沉寂之中,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过了良久,张金柱紧咬牙关,艰难地说道:“罢了,此事重大,容我父子再好好思量思量。”

王铮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房间。他的心中十分清楚,在这动荡不安,混乱不堪的乱世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那无根的浮萍一般漂泊不定,未来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谁也无法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