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感到一阵心痛,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可是......她是我的女儿啊。“她的声音哽咽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母亲柔声说:“玉华,我们知道你很痛苦。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要好好生活,为自己,也为女儿。也许有一天,缘分到了,你们还能相见。“
挂掉电话,张玉华泪如雨下。她靠在窗边,任凭泪水模糊了视线。窗外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在她眼中,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她知道父母说的有道理,但心里还是感到一阵撕裂般的痛。
她慢慢走到书桌前,拿起唯一的那张女儿出生时的照片,轻轻抚摸着。照片里的婴儿那么小,那么脆弱,让她忍不住想象现在的女儿会是什么样子。是否继承了自己的眼睛长睫毛?是否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笑容?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盘旋,却得不到答案。
张玉华闭上眼睛,试图在记忆中搜寻女儿的面容。然而,除了那张模糊的婴儿照片,她对女儿的印象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个认知让她感到一阵深深的自责和悲伤。
她抬头看向镜子里的自己,看到了一个成熟而成功的职业女性。但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内心破碎的母亲。她想象着如果女儿此刻站在她面前,会不会认出自己?会不会接受自己?这些假设让她既期待又恐惧。
张玉华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如何,她一定要为女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即使现在无法相见,她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女儿可以引以为傲的母亲。这个想法给了她一丝慰藉,也成为了她继续前进的动力。
就这样,张玉华带着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在异国他乡继续着自己的奋斗。每天早晨,当她站在镜子前整理仪容时,都会对自己说:“今天也要加油,为了自己,也为了她。“这句话成为了她的日常咒语,支撑着她度过每一个想要放弃的时刻。
在工作中,张玉华表现得异常出色。她的勤奋和才能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升职的机会接踵而至。然而,每当她取得成就时,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在问:“如果女儿知道了,会为我骄傲吗?“
周末的时候,当同事们都在享受家庭时光时,张玉华常常独自一人在纽约的街头漫步。她会在中央公园里看着嬉戏的孩子们,想象着如果女儿在身边,自己会如何牵着她的手,教她荡秋千,陪她捉迷藏。这些幻想既甜蜜又苦涩,让她的心情复杂难言。
有时,她会走进玩具店,看着琳琅满目的玩具,想象着女儿会喜欢哪一个。她会情不自禁地买下一些,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亲手送给女儿。这些玩具成为了她与女儿之间唯一的联系,虽然微弱,却给了她一丝希望。
夜深人静时,张玉华常常会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她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许此刻女儿正在安睡。她会轻声说:“晚安,我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即使知道女儿听不到,她还是坚持这样做,仿佛这样就能跨越千山万水,将自己的爱传递给远方的女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玉华渐渐学会了与这份思念和愧疚共处。她开始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特别是那些帮助弱势儿童的项目。每当她能够帮助到一个孩子时,她都会感到一丝欣慰,她在极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对自己女儿的亏欠。
然而,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工作,多么热心地参与公益,内心深处那个空洞始终无法填补。每年女儿的生日,她都会独自庆祝,买一个小蛋糕,插上蜡烛,许下同样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女儿相见。“
张玉华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她坚信,只要她不放弃,总有一天,她能够弥补这份亏欠,重新拥抱自己的女儿。这个信念支撑着她,让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每一天,当她走在纽约繁华的街头,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群时,她都会想:也许有一天,我会在人海中认出我的女儿。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偶然相遇,冥冥之中的缘分会让我们重逢。
带着这样的希望,张玉华继续着她的生活。因为她相信,爱的力量终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失散的母女重新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