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章 皇室的抉择(2 / 2)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首页

朱允炆和程学士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惊。朱怀此时派人前来,究竟有何意图?

朱允炆沉思片刻,决定见见这位使者。“张麟,带他进来。”

片刻之后,一位身穿锦衣的中年男子被带进书房。他一见到朱允炆,便恭敬地行礼道:“殿下,在下是朱怀殿下的心腹,特奉命前来传话。”

朱允炆微微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那男子直起身,低声说道:“朱怀殿下得知殿下近日来心中忧虑,特派在下来向殿下传达一番心意。殿下请放心,朱怀殿下并无争储之意,只愿辅助殿下,共同为大明江山尽心尽力。”

朱允炆听后,心中略感宽慰,但仍旧保持警惕。“多谢朱怀殿下的好意。我会记住他的这番心意。”

那男子又道:“朱怀殿下还说,若殿下有任何需要,尽管吩咐,他必全力相助。”

朱允炆点头道:“好,我会铭记在心。请转告朱怀殿下,我也希望我们兄弟能齐心协力,共同为大明江山效力。”

那男子行礼告退,朱允炆目送他离去,心中思绪万千。

程学士见状,低声说道:“殿下,朱怀殿下此举,恐怕并非单纯的善意。”

朱允炆点头道:“我明白。朱怀此时示好,或许是想试探我的态度。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程学士点头赞同。“殿下所言极是。我们要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局。”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道:“程学士,多谢你的提醒。我会谨慎行事,不让祖父和母亲失望。”

程学士微笑着点头。“殿下英明。臣相信,您一定能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胜出。”

夜色渐深,东宫的灯火依旧明亮。

皇位继承问题悬而未决,朱元璋的两个儿子朱怀和朱允炆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国子监内,学者们正热烈讨论着将《道德经新解》纳入科考的必考内容。

这一天,朱允炆匆匆赶往国子监。他知道,国子监的刘三吾、孔讷和黄子澄正在讨论这件事,而他需要了解更多细节,尤其是《道德经新解》的作者。

朱允炆走进国子监,迎面遇到黄子澄。黄子澄见到朱允炆,微笑着说道:“允炆,你一夜未睡,是否在恶补《道德经》?”

朱允炆苦笑道:“黄先生,您误会了。我确实没睡好,但不是因为读书,而是因为心中有事。”

黄子澄点点头,拍拍朱允炆的肩膀:“不要太急躁,凡事慢慢来。我们正在讨论《道德经新解》的事情,你正好来了,听听刘先生和孔先生的意见吧。”

朱允炆随黄子澄走进书房,刘三吾和孔讷正坐在桌旁,面前摊开着几卷竹简。见到朱允炆,二人起身行礼。

刘三吾说道:“殿下,您来了。我们正讨论将《道德经新解》纳入科考的必考内容,不知您有何高见?”

朱允炆微微一笑:“刘先生,孔先生,黄先生,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听闻《道德经新解》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想了解更多。”

孔讷点头说道:“殿下,《道德经新解》确实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我们认为,将其纳入科考,可以培养出更多有才干的治国之才。”

朱允炆皱眉道:“但是,这《道德经新解》的作者是谁?为何如此神秘?”

刘三吾叹了口气:“殿下,这正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道德经新解》的作者一直未曾公开姓名,只以‘无名氏’署名。不过,据我们推测,此人定是当今学界的高人。”

黄子澄插话道:“刘先生,孔先生,我倒有个猜测。此人或许是隐居的高士,不愿以名利示人,故而匿名发表。”

朱允炆沉思片刻,说道:“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找到此人,了解他的真实身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新解》的精髓。”

刘三吾点头:“殿下所言极是。我会派人继续查访,希望能早日找到此人。”

朱允炆叹了口气:“多谢诸位先生。如今皇位之争愈演愈烈,父皇对我和朱怀的态度也未明朗。若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或许能为我争取更多支持。”

孔讷安慰道:“殿下,您心怀大志,定能成就一番伟业。我们会全力支持您。”

朱允炆感激地说道:“多谢诸位先生。若有任何进展,请随时告知我。”

黄子澄微笑道:“殿下放心,我们会尽力而为。”

朱允炆离开国子监,心中仍然思索着《道德经新解》的问题。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更关系到皇位之争的胜负。

与此同时,国子监内,刘三吾、孔讷和黄子澄继续讨论着。

孔讷说道:“刘先生,您认为《道德经新解》的作者会是谁?”

刘三吾摇头:“孔先生,我也不敢妄下断言。不过,此人定是深谙《道德经》之道,且对当今局势有独到见解。”

黄子澄插话道:“或许,我们可以从《道德经新解》的内容入手,分析其中的思想脉络,寻找蛛丝马迹。”

刘三吾点头:“黄先生所言有理。我们可以从《道德经新解》中寻找线索,或许能找到作者的踪迹。”

孔讷沉思片刻,说道:“刘先生,黄先生,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学界名流,共同探讨《道德经新解》。或许其中有人知道作者的身份。”

刘三吾赞同道:“孔先生此计甚妙。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地学者前来,共同探讨。”

黄子澄笑道:“如此一来,不仅能找到《道德经新解》的作者,还能促进学术交流,一举两得。”

三人商议妥当,决定尽快筹备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各地学者前来。

几日后,国子监内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学者云集于此,共同探讨《道德经新解》。朱允炆也应邀出席,希望能在研讨会上有所收获。

研讨会开始,刘三吾首先发言:“诸位学者,今日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道德经新解》。此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共同交流。”

一位学者起身说道:“刘先生,《道德经新解》确实独到,但其中有些观点过于激进,是否适合纳入科考,还需斟酌。”

另一位学者附和道:“不错,《道德经新解》虽然有许多新颖之处,但也有一些与传统观点相悖的内容,需慎重考虑。”

朱允炆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诸位先生,《道德经新解》虽然有些激进,但也正是这些新颖的观点,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应该勇于接受新思想。”

刘三吾点头:“殿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传承经典,又要接受新思想。”

孔讷说道:“诸位学者,既然大家对《道德经新解》有不同看法,不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于是,学者们纷纷发言,展开热烈讨论。朱允炆在一旁仔细聆听,记录下每个人的观点。

研讨会进行到一半,一位年长的学者起身说道:“诸位,我有一个猜测。《道德经新解》的作者或许是当今隐居的高士,名叫张三丰。”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刘三吾惊讶道:“张三丰?他不是武当派的创始人吗?怎会着《道德经新解》?”

年长学者点头:“正是。张三丰不仅武功高强,亦精通道家经典。他曾隐居于武当山,潜心修道,着有《道德经新解》也不足为奇。”

朱允炆听到这里,心中一动:“张三丰?若真是他,那我们是否可以前往武当山,拜访这位高士?”

刘三吾思索片刻,说道:“殿下,此计可行。若能请到张三丰前来,不仅能解开《道德经新解》的谜团,还能为您争取更多支持。”

孔讷赞同道:“不错。张三丰在江湖上声望极高,若能请到他前来,定能为殿下助力。”

朱允炆下定决心:“好,那我们即刻动身,前往武当山拜访张三丰。”

几日后,朱允炆、刘三吾、孔讷和黄子澄一行人抵达武当山。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终于在山脚下见到了一位道士。

道士见到朱允炆等人,微笑道:“几位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贵干?”

朱允炆拱手道:“在下朱允炆,特来拜访张三丰先生。”

道士点头:“原来是朱殿下,张真人早已知晓你们的来意,请随我来。”

一行人跟随道士,沿着蜿蜒的山路,终于来到一座古朴的道观。道观内,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打坐,正是张三丰。

张三丰睁开双眼,微笑道:“朱殿下,刘先生,孔先生,黄先生,欢迎光临武当山。”

朱允炆行礼道:“张真人,在下特来拜访,打扰了。”

张三丰微笑道:“无妨。我早已知晓你们的来意,《道德经新解》确实是我所着。”

朱允炆惊喜道:“果然是张真人!请问,您为何匿名发表此书?”

张三丰叹道:“我隐居山林,不愿卷入世俗纷争。然见天下动荡,心中不忍,故着《道德经新解》,希望能为治国理政提供些许参考。”

刘三吾拱手道:“张真人,您的《道德经新解》确实独到,我们正讨论将其纳入科考的必考内容。”

张三丰点头:“若能如此,亦是善事。希望此书能为天下带来和平与安宁。”

朱允炆感激道:“多谢张真人。若能得到您的支持,我定能在皇位之争中占得先机。”

张三丰微笑道:“朱殿下,权位之争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希望你能牢记这一点。”

朱允炆郑重道:“张真人教诲,允炆铭记于心。”

一行人拜别张三丰,带着《道德经新解》的真相返回京城。朱允炆心中充满希望,他知道,有了张三丰的支持,自己在皇位之争中将占据有利地位。

回到京城后,朱允炆立即向朱元璋禀报此事。朱元璋听闻张三丰的支持,甚是欣慰,决定将《道德经新解》纳入科考的必考内容。

与此同时,朱怀得知此事,心中不禁焦虑。他知道,朱允炆得到了张三丰的支持,自己在皇位之争中处于劣势。

朱怀暗中谋划,试图找到新的支持者,以扭转局势。然而,朱允炆凭借《道德经新解》的影响力,逐渐赢得了更多朝臣的支持。

皇位之争愈演愈烈,朝堂上下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