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开了爹娘,但这一个下午也是过得有滋有味,也不觉的疲累,回到了单间,点起了油灯,又看了看窗外的竹林,正值夏初的气候,山上风儿萧萧,他自去打了洗脚水,洗漱一般后倒床就睡了。
睡了不知多久,迷迷糊糊感到有人拍他,醒了过来,看见是厨房里分菜的夏新立师傅,夏师傅做事精细,但长的粗犷,脸上还有一大把胡子,天生一副好嗓门,隔着灶头就能听到他满嘴的川味话,地道的很。“小崽子,吃夜宵咯”。
夏末的夜间,山上凉风习习,远处的厨房里灯火通明,热闹极了,一进去,就看见桌子上摆着四五个热菜,还有一滩子酒,旁边还放着一些凉菜水果。何知文招手让他过来,对众人介绍了小诺,告诉众人今后小诺就是这伙房里的人了,负责烧火,洗碗,又告诉大家外面大旱,小诺父亲已提前支了半年的工钱了,小孩子年纪小小出来为家里谋生活,今后指望大家多多照顾。大家乐哈哈的齐声说是,就当是自家的子侄儿了。
何知文又就着大家的面,告诫了小诺要听诸位叔叔伯伯的话,勤勉做事,不论风吹日晒,少不了他的一文,但若是偷懒贪吃,却是饶不得他。小诺倒也乖巧,跪下来向诸位伙房逐一行礼,夏师父一把拉起了他,都是干活吃饭的,莫要行这大礼,递给他一碗绿豆汤,小诺眨巴眨巴眼就喝了,齐师父打趣了一句小孩子,胃口还不小。
小诺有点害羞,放下了碗就准备走,齐师傅又把一根鸡腿放在他手里,说吃吧,吃吧。小诺心中一暖,点点头就走了,回去用布把鸡腿包了,又拿个小桶放到了师父院子里的井里镇着。
第二天,小诺起了一大早,去看了看桶里的鸡腿,就去清扫师父的院子。院子里清扫完后,大家伙也都起来了,就去烧火,早上吃的是馒头、稀饭、还有凉菜,还有不少烧饼,小诺吃得满嘴流油,觉得饱得很。早饭忙毕后,洗好了碗,何知文准备出门去见自己的女儿,带着小诺就出去了。
到了城门口的时候,就把他送去了自己家,和小诺说下午去接他一起回去。小诺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和二哥正在吃饭,拿出了昨天晚上藏得鸡腿和早上的馒头,父母都很高兴,父亲和他说,怎么自己回来了。小诺诉说了原委,母亲忙又拿出了碗筷,尽力从锅里给小诺盛了点粥,小诺推说自己中午和师父吃过了,只喝了点凉水。
中午吃了点红薯后,二哥就又出去孙财主家帮忙打草去了。小诺在家里陪着父母说说闲话,夏初农活不多,父母昨日才把他送去观里,今日见他,就和出来一趟远门一般,细细的看他,傍晚前,父亲又带着小诺去附近的小溪洗了个澡。小诺又说起观里的见闻,父母叮嘱他年纪小,不要惹事,闲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向何师傅学点手艺,父亲又拿了几本书用布包了,叮嘱他闲来看看打发时光。
傍晚的时候,何师父带着小诺回去了观里,自此和他立下了规矩:逢初一十五带他回去看一下,前五月银钱已被父母支去了,每月就给他五十文钱买果子吃,五月后,一月二钱,自己打理。小诺心中快活,自觉自己吃得饱饭,又能够得点余钱,连连点头,忙不迭的多谢师父。何知文看他小子欢喜的样子,也是高兴,说,以后得空我露几手,给你炒几个好菜尝尝,也不枉了我们的师徒名分。
小诺就在清风观的火头房里成长起来了。他是个实心眼的孩子,在清风观里,十岁前,他做的事情主要是给何师父装烟草,在灶前烧火,扫地和读书,每月还有二钱银子。何知文是书香门第出来的,他自幼好读书,但是只好读书,其他的诗词歌赋都不大会,他不止读四书五经,也看闲书杂书,医卜星象他也是看的,也不说话,看这些书的时候就容易发呆,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得懂。一些小玩意儿竹蚂蚱、皮影戏这些道具他倒是精通一点。每年春天都喜欢去编青蚂蚱,编好了就放在房里,黄了以后就留着,烂了的就埋在土里。他也炒得一手好菜,凭着这一手手艺,他出外闲逛,浪荡了多年,二十岁上下回到了县城,据说是靠着大哥何志武县衙衙役班头的威风,去了清风观作了个厨子。几年下来,也混到了火工头儿的位子,除了达官贵人烧香祈福外,一般也不动勺子,日子倒也是过得快活。不多时,竟然剃度向道,做了方外之人。他哥何志武大怒,穿着官服就往清风观里闯,亏得守山道人识得他兄弟,没有动怒,只喝令他守在山门,何知文出来和他说话罢了。何志武本是一腔火气无处发泄,在山门处吃了瘪,心中也是冷静下来了,知道这不是他惯常撒野的地方,出来后和何知文好好说了一阵子话,诸事不谈,就只是怨弟弟耽误了自家香火,何知文满面堆笑,只对哥哥陪着小心,又应允哥哥再添一方小妾的财物,他哥哥心里难过,却又不知道怎么劝,兄弟两个在外面的凉亭坐了一会儿,喝了点茶,就散了,回头老哥又纳了一房小妾,隔两年生下了一个女儿,上在族谱上,是为知文的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