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小练兵(1 / 2)开局魂穿崇祯,李自成竟在城外?首页

接连着五天,郑光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

他在先农坛划分出一块大约三千亩的地作练兵场,每日除了早朝及处理政务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此度过。

第一日,首先是对这三千名新兵做了考核,根据身体素质评选出甲、乙、丙、丁四类。

之后,从两千八百名新兵中优选出一百名在城防作战中立下战功者,与两百名锦衣卫共作军官预备。

如此,剩下两千七百人中,抽出三百名丙、丁类新兵,作后勤预备。再把那两千四百名按两百人一队分为十二队——此为百户所。

每一队中,除去杂务之用的人员,又将九人为一组——此为十户所,每十户至少保证有三名甲等兵。

明确好队伍的建制,便可把预备军官充入其中,作百户、十户长。其中,所有的百户长均由锦衣卫担任。至于千户所,受限于军队的数量,可暂且不予以设置。十二名百户长,均由郑光直接遣调。

如此作战时,十户所可分为三组,一组三人,配合作战。一名甲等兵持盾与短刀,负责抵挡攻击、收割人头,另两人一人负弓箭持火器,一人持长矛。

而三百名后勤预备,仅设一名由锦衣卫任命的百夫长,按运输、传达、看守、制造等职责与所需人力,分为若干个十户所。

建制整备完毕,又另立新规,明确军饷分发与晋升制度。

仅是这两件件事,就用了足足一天时间。

郑光招锦衣卫中的武力充沛者,连夜编纂出一套适合三三作战的兵书。并令他们组织出三十人的教导队,尽快学会兵书中的作战方式。

第二日上午,正式开始练兵,新兵按计划进行体能的训练。下午申时,教导队学成来报,也就可进行战术的训练。

兵员训练已成系统,此时工作的重心,就全然在后勤与谋士班底组建之上。

后勤主要在于装备的赶制,郑光有钱,足足五千多万两白银。他令兵部搜寻来大量的精铁,又募来城中大部分的工匠,全力打造轻质盔甲、重盾、长弓、箭矢……

而工匠中的姣姣者,则被他聚集起来,他要进行一次火器的升级——燧发枪。

明末军队,大量装备的是三眼火铳。士卒将火药与铁珠填入铳管中,待发射时,将一根长长的捻线伸入引火管,等到捻线点燃火药,将铁珠射出。

这样的装备使得士卒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持着火铳等待铁珠发射,格外呆板,且无法进行瞄准,稍远一些距离,命中率极低。

而同时期欧洲发明的燧发滑膛枪,大大改进了这两项缺点。

燧发枪仍采取前装子弹,它的原理是用燧石碰撞点燃火药,达到击发的目的。构造并不复杂,因此对工业基础要求不高,明末的工匠完全有能力制造出来。

之前郑光回到2000年时,就用他那台新购的‘大头’电脑,搜索了关于燧发枪的图纸,就是在图谋现在。

为了防止或者说延缓燧发枪被敌对势力获取,他特意把那些巧匠编入后勤军籍,并把每一个部件,交给不同的人去制作。

至此,繁忙了两日,从一线到后勤,均已安排妥当。接下来的三日,他只需要在训练的间隙,偶尔出现在兵卒们的视野中,再试以关怀,刷一刷主帅的存在感。

而门客谋士,他也派出锦衣卫,秘密调查在野的可用之人,至于那些朝堂大臣,多半是士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这其中有可拉拢者,尤待考察。

能在动荡的的大明末年,过上几天安稳生活,实在是罕见,直到第五日,闯军的使者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