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鸣小心翼翼地拿出木匣子,悄悄打了道缝隙往里瞧,确认东西无恙后赶紧合上.按说要祈福的物件该是新的,但这略扁的木盒子却没刷过漆,里边的砚台坑坑洼洼的,还有个较大的缺角.聂鸣不是那种私自动人家东西的人,虽是纳闷,也没敢拿出来研究.把砚台送到道观就行,至于人家老道正问起来,自己如实回答便是.青隍岭他是知道的,在驴背山后边,岭头甚高,路不太好走,据说那边马虫子泛滥,想想就觉得头皮甚紧,聂鸣想到家里还剩些茶麸,该抹点防身才是.
这时他迷糊的眼睛忽地一亮,定定的盯着邻居家那只刚满月的小狗崽,瞧得小宝贝都不好意思了,娇羞地哼了几句卷起小尾巴逃回屋去.自个的亲爹前段时间不是养了好几头牛么,这消息是他无意经过驴背山时发现的,何不在里边做些文章,保准大爹大娘不好意思问——大娘身体不好无法生育,按老祖宗的例是要过继长子给大房的.他聂鸣还有个弟弟,唤作缨表,长得一副丑相,自从有一次带出去被要好的朋友取笑称弟弟是"黑豌豆",他便不大爱与弟弟绑在一块,"黑豌豆"意指缨表上唇边凸出的黑痣,不光旁人,连他自己也看不顺眼,曾趁弟弟睡觉时抠下来,差点没被亲娘打死.
想入非非之际,家门近在咫尺,这个时辰邻居都下田干活去了,周围稍显的有些冷清.旧书院是钦丰十七年所建,现在是烈曦二十一年,中间相隔一百多年,早已不如往日风光.按聂鸣的记忆,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少不了他爷爷的功劳,据大爹口述,书院是由当时几户富商合资捐建,当泥匠的爷爷曾参与到书院建设,这是件引以为傲的事情,虽然爷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可他打小就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反而觉得周围的一花一草都弥留着爷爷的痕迹.旧书院顾名思义是以前供这一带地方的人读书的场所,风光的时候出过举人,近些年却没甚声气.经历岁月的洗礼,十二间大屋现只剩两间,除此之外还有个砖石砌造的类似塔状的字纸炉,便是给读书人烧废纸的地方,现如今还在用.其余多是大大小小的平屋.原先这儿地方偏僻,都是书院的夫子家眷居住在此,后来书院搬迁,倒多了不少散户,渐渐地成了规模.
"素芬啊,你家阿鸣回来了."在门前晒药材的张婆婆绽开老脸乐呵呵地喊了几句,屋里长长的应了两声,聂鸣手脚麻利地替老人家搬换些根呀叶呀,弄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妇人掀开门帘,瞧见聂鸣眼睛瞪的老大:"鸣儿你回来作甚?不用念书嘞?"话毕往后腰拭干净手上的灰,也不待聂鸣回答,复折回屋内端出老大一碗汤水劝孩子趁热喝下.聂鸣晓得大娘接了河对岸那英子家的布料裁衣裳,忙的很,三下两下便把汤囫囵咽了下去."怎的?好喝吧,这是枸杞叶煲的,养睛明目,我再给你添些."
"不不,我还要去帮爹赶牛,撑了走不动,中午的饭不用算我的."聂鸣赶紧拽住他大娘,硬着头皮说道.大娘明显愣住了,"赶牛?你爹脑子坏了,老子念不了还不让小子读,这有甚道理嘛,他在哪?我找他理论去."
"别别,我爹忙着呢,再说了,今儿夫子说的是昨日的文章,我已经会了,不信我背给你听."聂鸣敢这样说就定有把握,果真大娘郑重地搬了张凳子,拍了拍旁边的位置,示意聂鸣背给她听.在长辈面前念书也有一番讲究,不能口齿不清,为图速度乱哼一通,这样显得你底气不足,就算是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沾沾自喜,省得长辈说你狂妄自大,丢了读书人的脸面.聂鸣选了篇旧时的诗文,五句中夹错字词一两个,位置恰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他语速不快,吐字清晰,这样大娘能及时指出当中的错误,而自己则顺水推舟说新学的内容不太易记牢.其实大娘记性不太好且文化水平不高,但特爱听聂鸣背书,聂鸣自然是"投其所好",稍花点心思,"黄花"说成"黄瓜"、"轻舟"换成"清风",在这些显浅的字眼上打马虎,也算是"成人之美"了.
今儿不知怎的,聂鸣背诵完毕后,大娘并没第一时间开口,兴许是想起了什么烦心事,心思不在聂鸣身上.聂鸣惦记着怀里的东西,分秒是坐不住的,试探的喊了两句,他大娘回过神来,劝聂鸣念书要专心些,不能老是背的差不多这样子,要立志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又举例讲自己以前没机会读书,告诫聂鸣珍惜读书的机会,最少也得中举,看样子是好好教育孩子一番,顺带把他亲爹和大爹当成反面教材,大骂了一顿,叮嘱聂鸣要争气,大丈夫肚子没有墨水如何走天下?
然而聂鸣左耳进右耳出,心乱如麻,好几次话到嘴边又不忍心打断大娘,随着唾液强咽了下去.整个人只觉口干舌燥如坐针毡,肚子里积聚了一大团郁燥之气,终于他忍不住要开口了,他大娘人精着呢,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一摆手说道:"总之你切记,念书是念给自己听的,不是过我的脑子,你大爹一早去给人家补锅去了,要放牛还要经过他同意才行!"言下之意仍不想他荒废学业,聂明如蒙大赦,有那如武林高手打通任督二脉的豁然开朗之感,话还未丢到地上,人已经如箭般窜出屋去,却不料与来人撞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