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俄国的纽带(1 / 2)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首页

俄罗斯崛起之路

俄罗斯族祖先是住在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斯拉夫,来源于斯拉夫语CAOBA,即说和语言的意思,但是,还有一种说法:罗马帝国时期,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斯拉夫人”(Slav)的拉丁语单词Sclavus变成了“奴隶”的代名词,英语也有了slave(奴隶)这个词。可以推断,这个词记载了斯拉夫人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分了三股: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波兰;南斯拉夫人,在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上个世纪,这里有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国家,现在分裂成了好多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等。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

公元7世纪,东斯拉夫人终于发展成为了两个大部落:一个是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还一个是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落亚。

862年,斯拉维落亚部落内战不断,部落筋疲力尽,最后,他们商议后决定找一位王公来管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的瓦良格人(意思是生意人),也就是被芬兰人叫做罗斯人(北方人的意思)精明能干,于是,斯拉维落亚部落就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

879年,留里克去世,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方太靠北了,偏僻的地方不利部落的发展,他就觊觎南方的基辅。882年,奥列格率兵南下,占领了基辅,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1223年9月,这是蒙古军队第一次西征期间,哲别和速不台的带领25000人的蒙古军队兵临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在卡尔卡河岸集结军队与蒙古军队交锋,最后的结果是罗斯部队被歼灭,5位大公阵亡。

1236年,蒙古第二次西征,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亚利。1240年12月6日,蒙古军队攻占基辅,开始了对罗斯240年统治。

就在蒙古统治基辅时期,另一个公国迅速开始崛起,这就是俄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

当蒙古入侵基辅罗斯的时候,莫斯科还仅仅是诺夫哥罗德公国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莫斯科的地处北方偏远地方,周围是复杂的森林,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蒙古人侵略。虽然地方偏僻,但是莫斯科附近有好几条河,这些河通向波罗的海、黑海及高加索地区,交通的便利和地形的优势让这座小城渐渐发展起来。

莫斯科公国第一位统治者,叫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他是俄罗斯的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

莫斯科公国控制了整个莫斯科河盆地,向西发展到了莫扎伊斯克。蒙古人到来后,莫斯科公国就是和他们结成同盟,而且,双方融入了血缘关系——公国的王公迎娶了大汗的妹妹,公国与蒙古保持着良好关系。

1327年,北方的特维尔部落发生了反抗蒙古人的叛乱,蒙古和莫斯科公国联合出兵镇压此次叛乱,叛乱平定后,莫斯科公国就顺手牵羊吞并了这个地方,更重要的是,由于莫斯科公国表现积极,获得了代表蒙古向其他公国收取税金的权力,这成了莫斯科公国扩张的绝佳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1327年,基督教东正教的都主教彼得由基辅迁搬到了莫斯科,这大大提升了莫斯科这个新兴公国的威望,也为后来挽救俄罗斯埋了伏笔。

半个世纪后,莫斯科公国在都主教的教导和影响下,开始反抗蒙古。

1380年,莫斯科公国在库利科沃战役中大败蒙古的军队,成功洗刷了俄奸形象。而这一年,朱元璋对也对蒙古进行了第三次北征,西平侯沐英为主帅,从陕西出发,渡黄河,经宁夏翻过贺兰山,在内蒙古的额集纳旗大破蒙古军队。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中世纪俄国将拉丁语中的“凯撒大帝”转译为俄语“沙皇”,沙皇代表了最高权力者,莫斯科也一个公国转变成了一个帝国。经过多年的发展,莫斯科成为了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并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

1605年,沙皇戈杜诺夫意外猝死,由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俄国发生了内乱,波兰人乘机入侵略莫斯科,瑞典也开始兵临诺夫哥罗德城下。

这次,东正教挽救了俄罗斯,在教会的号召下,民兵把波兰人赶出莫斯科,动荡时期终于结束。此次内乱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俄国失去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直到近百年后,才从瑞典手上重新抢回来。

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第一任妻子的侄孙——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这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这个王朝一直统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682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孙子费奥尔多沙皇驾崩,年仅20岁,无子嗣,也未留遗诏,皇位空缺。最后,俄国人竟然决定:他的两个弟弟彼得与伊凡一起并立为沙皇,这就是俄国历史上出现的双沙皇时期。

此时,伊凡16岁,彼得只有10岁,更要命的是,伊凡虽然年长,却是个从小体弱多病而且还是智力低下的弱智儿。早在费奥尔多沙皇在位时,他的亲姐姐索菲亚摄政,而现在,两个年龄更小的弟弟当沙皇,当然上还是她摄政。

索菲亚野心不断膨胀,准备干掉弟弟来自己当沙皇,俄国又开始了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

1689年,彼得跟同时期的康熙非常相似,凭着自己训练的“少年军”,平定了索菲亚策动的叛乱,自己取得了实权,然后,开始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为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彼得大帝。

俄国在彼得大帝的带领下,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国力开始逐步强大,为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1702年,彼得一世趁瑞典军主力远征波兰,波罗的海沿岸防务空虚之机,率领大军直奔涅瓦河口,攻克了瑞军坚守的诺特堡和宁尚茨堡。整个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军手中,俄国在波罗的海开辟出海口的梦想成为现实。1703年5月,俄军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彼得堡和克琅施塔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为了守住这个出海口,1712年,俄罗斯直接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这里,直到1914年,一直叫圣彼得堡,这里作为俄国的首都200年。

这种做法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天子守国门。

俄罗斯的铁路

在19世纪以前,俄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水运。

在彼得一世时期,为了加强新首都彼得堡与内地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为了向彼得堡供应粮食,跟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一样,俄国开挖运河,他们经伊尔门湖将涅瓦河与伏尔加河连接起来,构建了上沃洛乔克水系。在铁路诞生的前夕,俄国政府对水路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他们成立了交通部,并且连续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和运河体系,到了19世纪中叶,俄国已经建成了很庞大运河系统,他们的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顿河、北德维纳河与鄂毕河已经连在了一起。

正当俄国致力于完善水运网络之时,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且迅速传到了美国和西欧。

铁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震惊了俄国,一些有识之士向沙皇呼吁在大城市之间修建铁路,但是,当时的俄国社会对铁路抱偏见,这个情况也正常,一个新鲜事物出现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大部分人肯定不愿意冒险。

《交通杂志》主编德斯特列姆认为,在西欧修建运河与铁路的造价之比是1∶3.247,而在俄国,还可以使用天然河湖,运河的建设成本更低,甚至只有铁路的 1/8至1/10,因此,建铁路不如修运河。

1834年,奥地利工程师弗兰兹·格斯特纳给沙皇尼古拉一世写了封信,提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建议:修建一条从圣彼得堡到喀山的铁路,全长超过1000公里,这是一个令当时人难以置信的计划,却引起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极大兴趣,觉得这铁路是上天赐给俄国的礼物。作为统治者,只有交通便利,才可能控制庞大的帝国。于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想法更加大胆,他想用铁路连通整个帝国:铁路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经过圣彼得堡连接喀山,一路向东,到达远东的雅库茨克,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

修铁路,很符合自己的想法,于是,沙皇兴致勃勃地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讨论这个问题。

委员会由皇帝最信任的权贵组成,出人意料,亲信竟然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公开反对在国内建任何铁路。政府中最激烈的反对者是财政大臣康克林和交通大臣托尔,

康克林是一位改革派官员,他为俄国的矿业改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在他财政大臣的任期内,又对俄国进行了财政和货币改革,提出以银卢布作为货币流通的基础,这次币制改革巩固了沙皇俄国的货币流通,对俄国的工商业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算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人物。就是这位改革派的财政大臣,他认为铁路的好处只是相对的,为修建铁路而进口铁制品会对俄国的矿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马车运输也会随着火车的出现而衰落,他总结,修建铁路是“无谓的浪费资本和破坏人民道德”,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否定了铁路。

反对更大的竟然是交通大臣托尔,他强烈要求修建廉价的运河,而不是烧钱的铁路。财政大臣和交通大臣反对修铁路,俄国的铁路肯定阻力相当大。但是,俄国也与任何国家一样,挡不住火车的前进步伐。

权贵一片反对,但是,民间却有高手。

1810年,俄国人弗罗洛夫在阿尔泰一个工厂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铁路,用马牵引,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在铁路上,马一次能拉三节车厢,运送8吨矿石,由于阿尔泰实在太偏远了,所以,连沙皇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条铁路。

1834年,农奴工匠契列潘诺夫父子两人在乌拉尔地区的下塔吉尔冶金厂修建了一条铁路。轨道用生铁铸造,全长854米,他们还为这条铁路制造了两台蒸汽机车。第一台机车牵引重量3.3吨,可以乘坐40名旅客,时速13-15公里。第二台机车功率稍大,可以牵引16吨货物。这两台机车先后因锅炉爆炸(这是早期蒸汽机车的通病)报废,第三台机车相当成功,但是,牵引能力还不如马。

尼古拉一世当然想修铁路,于是,就请格斯特纳反驳坎克林的证据。格斯特纳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并非优秀的辩手,他很聪明,没有与财政大臣打嘴仗,而是提出建一条圣彼得堡到皇村的试验线。

皇村(今普希金市),是沙皇在“北方首都”的后花园,距离圣彼得堡不到30公里,沙皇把2500名工人和1400名士兵被派给戈尔斯特内尔,半年后,这条铁路建成。这是俄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全长26公里(25俄里),采用1829毫米的轨距,整个工程投资300万卢布,机车车辆是从英国买过来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

1836年11月3日,大批民众聚集在皇村市郊,吸引他们的不是尼古拉一世及其家人的莅临,而是一个会喷气、会自己行走的钢铁怪物,在众目睽睽之下,俄罗斯的火车在轰鸣中迈出了第一步。

这条铁路是专门为度假的军官服务的,基本上不对外开放,这条铁路让高层第一次接触到了火车。

这条铁路每俄里造价达12万卢布,且运营亏损,因此,交通大臣托尔上书激辩铁路之弊,他断言,俄国需要廉价而非迅捷的交通,贸易的发展依赖于改善水运而非铁路。尼古拉一世则宣称:“我更加倾向于认为,铁路乃极有利之事,将极大方便国内贸易。”

试验铁路建成后,格斯特纳离开了俄国,但是,铁路没有离开,尼古拉一世对铁路念念不忘,最终决定修建圣彼得堡至莫斯科铁路。

沙皇皇向官员们施加了压力,成立铁路局和临时技术委员会,任命皇储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担任委员会主席,在设计线路走向时,也发生了激烈争论,一些官员建议经过诺夫哥罗德,这是俄罗斯西北部历史名城,也是古罗斯国家的发祥地,但是,这样的话,铁路就得向西拐一弯,这个问题同样由沙皇一锤定音,尼古拉一世说:“按直线建设铁路。我看不出有什么正当理由把它铺到诺夫哥罗德。”最后的线路设计几乎是一条直线。

这条铁路由农奴修建,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与皇村铁路不同,这条铁路是双线,并且第一次用1524毫米轨距,因为铁路当时被视为战略军事设施,这可以阻止西欧的火车在俄国的铁路上驰骋。选择这个轨距我们看来很奇怪,但是,在欧洲人看来很正常,因为这是5英尺的长度,仅仅是为了取整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计算方便。1851年,俄国正式将1524毫米定为全国铁路轨距标准。20世纪70年代,由于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同样为了计算方便,苏联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轨距拨成1520毫米。

这条铁路的机车和车厢由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工厂生产。1845年,俄罗斯第一台货运蒸汽机车建成,随后出现了客运机车,由于俄罗斯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缺乏煤炭资源,所以,这种机车最初烧的不是煤炭而是木头。

官员们在怀疑,他们认为两个首都之间的铁路毫无用处,效率低下,甚至不可能建成,但是,沙皇却信念坚定,他签署了建设铁路的法令,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俄罗斯第一条铁路干线。

这条铁路于1843年动工,1851年通车,铁路全长645公里,建设之初即为复线,沿线有大桥8座,中小型桥梁182座,34个车站,铁路耗资巨大,原计划投资4000万卢布,实际上花了6700万卢布,每公里造价超过10万卢布。如果再加上借款,到1862年的总投资达到1.31亿卢布,每俄里建设成本超过20万卢布。1851年11月建成通车,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条干线铁路,客运列车的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40公里,停靠所有车站全程18小时。

这条铁路是尼古拉一世力推的铁路,所以,又叫“尼古拉铁路”。

虽然俄国铁路建设的开始时间并不比西欧晚多少,但是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西欧。

1835年,当俄国决定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时,英国的铁路里程只有85公里,法国为58公里,比利时为21公里,奥地利和德国还没有一寸铁路。10年之后情况大变,1845年,欧洲铁路里程达到9000公里,而俄国仅有144公里。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惨败告终,给俄国国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前线没有铁路的支持,俄军只能依赖走路和马匹行军,军队仅从俄国中央地区步行到克里米亚地区就花了大量时间,军队还没进入战场,途中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战争开始后,后勤补给运输十分困难,打仗非常吃力。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刚即位不久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铁路对于国防的重要性,立即批准了俄国的《铁路网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提出将俄国26个省用铁路连接起来,南线从莫斯科到塞瓦斯托波尔,东线从奥廖尔到季纳堡,东南线从叶卡捷琳堡到罗斯托夫。同时,亚历山大二世批准成立“俄国铁路总公司”,由政府为铁路建设提供一亿卢布股票的担保,揭开了俄国铁路史上第一个建设高潮。